“问学”:科学小品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作者:邓燕萍
[导读] 把握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厘清对“问学”的内涵认识是教学设计的前提
        【摘  要】把握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厘清对“问学”的内涵认识是教学设计的前提。科学小品文能丰富学生的科学认知,滋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明确其教学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凭借。文章围绕“问学”教学策略,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教学设计要领,以期提升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科学小品文;“问学”;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与散文的交叉综合文体,它崇尚科学的真,追求文学的美,科学性、文学性、思想性是它的基本特点。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传达科学知识,表现科学思想和精神,并赋予说明对象以审美情趣。对于这一类文本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笔者以《花钟》为例,谈谈如何运用“问学”教学策略,提升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实效。
        一、设计前提:对“问学”内涵的认识
“问学”,指的是通过求教、学习,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亦指学问。如果把“问学”一词放在语文教学的语境中,我们理解为:“问学”,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习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在语文学习中发现问题,潜心会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在“问学”中,获取知识,习得方法,提升能力,生长智慧。“问学”指向语文关键能力的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问学”,关注学生的“问”,重在学生的“学”,以“问”和“学”为生长点,以问导学、以问促学、以问启学、以问延学,让学生聚焦语言文字,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走向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
        科学小品文在体裁、语体、价值取向等方面有别于散文和一般性说明文,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感悟文本独特的“科学言语”的表达魅力,还要唤醒学生的科学意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问学”与科学小品文的特质契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学”是对问的主动探究,在问题的驱动下学习探究,在探究中解惑,在解惑中生智。“问学”能更好地把握科学小品文这一文体的独特个性,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以语用目标为统领,带动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二、设计凭借:明确科学小品文的教学价值
        1.丰富学生的科学认知
        科学小品文最根本的任务是给予读者有关自然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即“给人以知”。科学小品文立意新颖、文笔优美、结构精巧,语言生动,可读性强,是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丰富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这是它基本的阅读价值。教学科学小品文,要找到学生阅读这一篇文本的兴趣点,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以问导学,获取文本所介绍的科学知识,达成这一基础的阅读目标。《花钟》这篇科学小品文,对学生来说,花是常见的,但对于“花钟”这种新奇的事物是充满兴趣和疑问的,循着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自主学习,提取信息,感受花钟的奇妙,在脑海中留下花儿开放的美丽画面,了解不同的花开放的原因。
        2.滋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科学小品文的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蕴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不仅“给人以知”,还“启人以思”,具有教育价值。教学时不能止步于科学认知,还要重视它的文学性,挖掘文本的情感因子,让学生既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又能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滋养。
        《花钟》一文凸显一个“美”字。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问”,立足学生的“学”,采取品读、感受、体验、欣赏等方式,领略它的“美”,这种美是感性与理性并存共生的。其一,享受感官的美。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抓住描写花朵的颜色、形状、姿态的词句,质疑问难,品词析句,调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就能感受到赏心悦目的感官之美。其二,发现情趣之美。科学小品文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作者会巧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再现事物的形态与变化过程,同时传递出作者特有的情趣。课文第1自然段,作者例举了9种不同的花,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生动、准确地表现花儿的神韵,传递出作者对花钟的独特情感。其三,感受科学之美。科学小品文进入教材,就有了科学教育的担当,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还包括科学思想的渗透、科学精神的启迪。这是“这一类”文本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学“这一类”课文,要在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如何观察与发现,感悟科学精神,在心灵深处播下科学的种子。《花钟》这篇课文是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花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将严谨的态度、求真的精神,理性的思维、严密的逻辑,渗透在对花朵的描述和原因的分析之中,值得学生在“问学”过程中细细品味,开拓学生对科学之美的认识,促进学生智慧和精神的成长。
        3.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科学小品文的语言文学化,词句精当妥帖,表达生动形象。教学“这一类”文本,要利用文本语用表达方面的显著特征,以言语实践活动为载体,教学生学习阅读和表达的知识、方法和策略,即“习其以法”,形成个体的读写经验和思维品质。其一,梳理知识信息。对文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是阅读科学小品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主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花钟》是落实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的第一篇课文。教学时,可结合教科书的“泡泡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明确概括的思维方向,指导学生学习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其二,揣摩言语表达。科学小品文的教学,既要关注事物本身的信息,也要关注文本表达特点。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写法角度提出问题,聚焦“这一篇”文本的核心表达特点,去发现蕴含在文本中的言语智慧。《花钟》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的开放,让鲜花的开放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紧扣指向写法的“核心问题 ”,通过理解词句、朗读感受、分享互学等有效的学习活动,感受花朵的颜色、形态之美,体会作者生动表达的秘密,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其三,读写迁移内化。一是类篇阅读,根据所学课文特点,把同类别的科学小品文整合起来,以“一篇带一篇”“一篇或一组”“一篇带一本”的形式,拓展阅读相关的科学知识,迁移运用阅读策略。学习《花钟》之后,略读短文《花的授粉》,把阅读课上学到的方法用在拓展阅读上,逐步掌握阅读策略。二是读写融合,就是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把最具典型又适合学生的言语表达形式作为仿写的对象,在读和写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表达,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设计要领:以问题为主线,以学习为中心
         1. 以问导学,抓住要点,提取主要信息
        科学小品文内容丰富、描写生动且富有趣味,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问”是思维的起点,学习的助推器。以问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采用获取信息的方式进行阅读,提取文本介绍的相关知识。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课题质疑,启动思维,就可以知晓课文的主要内容。
        笔者从课堂教学起始点——“质疑课题”开始,让学生针对课题《花钟》提出问题:花钟是什么?为什么花能做钟呢?为什么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快速直面课文,找出描写“花钟”的语句,抓住跟课文标题直接相关的关键语句来定位并提取花钟的主要信息,呈现花钟的图片及相关视频,感受花钟的美丽和奇妙,激发学生对花钟的探究欲望。


        2.以问促学,把握关键,梳理知识信息
        抓住关键语句,梳理知识信息,是阅读科学小品文的基础目标。如何指导学生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编者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的中间精心设计了一个“泡泡问题”,笔者抓住教学关键点——“泡泡问题”,指导学生这样概括段意:
        一是利用“泡泡”,提示方法。教科书设计的“泡泡问题”是:“这两个自然段中,各有哪句话提示了段落的主要意思呢?”这个问题是编者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语句来获取段落信息,能有效地指引学生找到思考的角度,明确概括段意的思维方向。
        二是摘录句子,直接概括。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段落的关键语句,直接用关键语句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此法称之为“直接概括——摘句法”。
        三是提取组合,概括段意。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这段的关键句子,提取关键语句中的重要信息,将其组合在一起,这种方法叫“提取组合——归并法”。
        四是类篇阅读,迁移运用。以“一篇带一篇”的方式拓展阅读与课文相类似的科学小品文《花的授粉》,抓住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迁移阅读策略。
        3.以问启学,揣摩语言,感受表达特点
        科学小品文教学,既要关注事物本身的信息,也要关注文本的表达特点。教学时,要先读而后问,以“核心问题”为支架,创设有利于学生揣摩语言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中问,问中学,在“问学”中感受用词的科学准确,发现描写的生动具体,体会表达的精妙,体悟蕴含在文本中的言语智慧。笔者把握教学着力点——“言语表达”,作如下设计:
        板块一、填写钟面,整理信息;报时游戏,发现问题。
        (1)自读第1自然段,找出花的名称和开花时间,将花名写在“学习单”相应位置的钟面上。
        (2)“报时花开”游戏。男生报时,读时间的句子;女生花开,读开花的句子;到“月光花在七点左右……”时,时间在花名的后面,报时节奏乱了,游戏暂停。
        师:怎么停了?你发现了什么?(有的时间在前,有的时间在后。)
        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时间呢?(有变化,不单调。)
        板块二、质疑花开,品读词语;核心问题,深度学习。
        (1)默读第1自然段,用“﹏﹏”画出写得特别精彩的地方,在书上批注不明白的问题。
        (2)小组合作,解决简单问题,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
        (3)运用拆字解词、联系生活、观看图片、朗读句子等方式理解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科学准确、形象生动。
        如,“欣然怒放”:欣然,非常愉快的、高兴的样子;怒,有两种解释:①生气,气愤;②气势盛;出示图片,选择解释,理解词意;大声朗读,让花儿欣然怒放。
        (4)聚焦核心问题,揣摩语言,体悟表达方法,感受遣词造句的魅力。
        核心问题:课文是怎么写鲜花开放的?这样写好在哪儿?
        学生交流汇报时,结合思维导图(见图1),教师点拨指导,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具体:一是花朵的形状,如“小喇叭”;二是花朵的颜色,如“艳丽”;三是花朵的姿态,如“欣然怒放”,“含笑一现”等。
        借助思维导图,连点成块,体悟表达效果: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根据花的颜色、形状、开放的姿态等特点,用不同的说法来写鲜花的开放,让我们仿佛看到花朵千姿百态、美丽迷人。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来描写花开,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富有变化。
图1  《花钟》板书设计
        板块三:读写融合,随文练笔;迁移运用,仿创表达。
        (1)选择喜欢的花,反复朗读,想象花儿开放的样子,做一做花开的动作,绽放花朵的美丽。
        (2)出示图片和文字:向日葵在上午10点左右开花;蝴蝶花在中午12点左右开花,茉莉大约在下午5点开花。
        (3)小练笔:以“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为开头,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写它们是怎么开放的。
        四、以问延学,突破难点,渗透科学精神
        科学小品文教学要挖掘文本中潜藏的科学精神,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学习活动。为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将思维导图融入科学小品文的阅读,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思维支架,直观地将学习内容清晰化、显性化,在得意、得言的基础上得法。笔者突破教学困难点——“巧用导图”,开展如下学习活动:
        一是提取信息,填写导图,内容可视化。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小组合作,提取关键信息,填写到下面结构图中。(见图2)。凭借结构图,让段落内容可视化,初步感受科学小品文逻辑的严密。
图2  第2自然段结构图
        二是借助图式,练习复述,发现方法。说一说“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举例子”的方法,即用浅显明白的例子,把科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的说明方法。
        三是大胆猜测,以问延学,探究未知。出示夜来香、牵牛花、万寿菊等图片,猜测这些花的开放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进行“学后问”,提出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如,这些花的开放时间究竟是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还是和昆虫有关,甚至跟其他的因素有关?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将课堂学习向更加宽广的领域延伸。
        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只有把握其文体特征,挖掘其教学价值,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让“语文”和“科学”和谐共振,使其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方沃土。
参考文献:
[1]刘荃.科学小品的文体特色与教学要点[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7(10)
[2]邓燕萍.以问题为主线 以学习为中心——核心素养视域下“问学”语文的探索路径 [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2)
    [3]梁昌辉.见其用、显其美,科学小品文应该这样教[J].小学语文教与学,2018(11)
[4]臧松刚.从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出发——事物说明文教学的思辨与实践 [J]. 语文教学通讯,2018(4)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的‘问学’课堂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FJJKXB18-560)阶段性研究成果】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