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方法的指导培养,让课文真正成为“例子”,引导学生摸索开启阅读之门的钥匙,从阅读实践中摸索一些有效方法,再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去阅读,从方法中要效率,让阅读教学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服务。
那么,阅读教学要交给学生怎样的阅读方法?如何安排具体文本的阅读教学?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是某种特殊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阅读方法应契合文章体式,应依据体式来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对文本作恰当的教学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发现和确认文本意蕴的过程。虽然读者视界的差异和阅读语境的不同,可能会造成读者对文本意蕴的不同阐发,但种种阐发的基点还是“文本”,是读者受到文本的启发才联想或了悟更多的意蕴,而非读者凭空设想、无端生疑而阐发出深邃的主旨。所以,无论什么阅读方法、不管如何安排阅读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去发现文本意蕴,对于以语言为载体的文本阅读自然应坚守“语言”这个基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所以,散文的品读与教学要立足于散文的文体体式和文本语言的品读。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寒风吹彻》为例作立足本体的散文品读教学实践,根据散文体式以简明方法理解散文、以品味散文语言为基点来解读文本设计教学。
一、依体设问,挈“形神”纲领
散文总要通过具体的人、事、景等“形”来传“神”,即借人事物表达情理。我们可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化繁为简设置三个主问题,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寒风吹彻》核心意象是寒风,全文即写“寒风吹彻”的人事及因“寒风吹彻”所产生的生命感悟。如此,我们立足散文的“形”与“神”,结合本篇散文标题“寒风吹彻”,可设计如下三个问题来教学:
一问:在本文中主要写寒风吹彻了“谁”?
二问:寒风把他们吹“彻”得“怎么样”?
三问:作者由此得出怎样的人生生命感悟?
上述三个问题依体设问,逐步推进、环环相扣,利于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第一问立足散文之“形”——人物。寒风吹彻了“我、路人、姑妈、母亲”。这些人物即作者在第二段中所说的“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的“人”。第二问:立足散文之“形”——事件。寒风吹彻的人都遭遇了一些事:成长历程中的“我” 冻坏了一条腿,跋涉路途中的“路人”冻死在雪地里,等待春天中的“姑妈”没能够熬过冬,年迈衰老中“母亲”生命之冬已来临。第三问:指向散文之“神”——情理。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可知本文叙述了“寒风”中的遭遇和关于寒冷思悟。作者既写了自然的、冬天的“寒风”,更写了生活的、人生的寒风;“寒风”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意象,文中借写自然的冬天,实写生命的冬天。文本用沉静而忧郁的文字表达了苦难与无情岁月蚕食人生,生命力图抗拒寒冷却终归无力,展露了生命本质的荒凉无助状态。
第三个问题指向文本主旨,若希冀学生轻而易举地对此问题理解到位,则不太现实。下面我们可从标题入手,分别从“寒风”意象品读和“吹彻”意蕴解读两方面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品味语言来突破,直抵文本内核,深入理解文本主题。
二、细嚼文本,品“寒风”意象
本文寒风与雪、冬天等是同质性意象,我们可细嚼文本,从生存的处境、我的冷体验、路人被冻死、父母的态度、姑妈的内心等品味“寒风”意象内涵。
1、自然的寒风与生活的寒风:气候寒冷与家境贫寒交织
“我”的生存的处境如何?文章从下雪写起,“我”在大雪飞扬中躲在屋里围炉取暖,“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从开头部分写冬日大雪反复渲染寒冷,到“我”回想14岁赶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火的经历,可知“我”生活在沙漠地带,饱尝寒冬之冷、自然环境之艰苦恶劣。不难明白《寒风吹彻》中的“寒风”既指自然的寒风(气候寒冷),也指生活的寒风(家境贫寒)。
2、心理的寒风与精神的寒风:孤独无助与死亡恐惧并袭
在这种生存处境中,“我”关于的冷体研又是怎样的呢?可品读文中这些句子:“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作者特别强调身处寒风的侵袭中孤独感。这种心理的浓郁的孤独在“我”目睹“路人被冻死”一事后进一步强化,文中说“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冷的心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是的,“寒冷”不仅是一种对外在环境冷的感觉,有时更是一种人的内在心境。如果说十四岁的年少的“我”在寒风裹袭中感到孤独无助,那么年老的姑妈则在寒风侵蚀中涌起对死亡的恐惧,“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她渴望春天,害怕寒冷。可以说,姑妈的担心过不了冬天、害怕寒冷、渴望春天,就是内心恐惧死亡。由此可知,文中“寒风”不仅指自然的寒风(气候寒冷),也指心理的寒风(孤独无助)、精神的寒风(恐惧死亡)。
3、人性的寒风与生命的寒风:情感淡漠与衰老病死相催
在寒风肆虐中,“我”感到“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寒风“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寒冷何其巨大!那父亲对冻坏一条腿回到家的“我”又是何态度呢?“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父亲没顾及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在寒风肆虐的荒漠中所体验到的凄楚绝望、孤独无助的寒冷内心,反而责怪,缺乏关心,显得情感淡漠。这种情感淡漠不仅体现在父亲对儿子的责怪中,也体现在母亲对姑妈之死的淡漠。
文中说,母亲一直没有去看望姑妈,当姑妈死掉了,母亲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说得那么平淡。或许,父亲和母亲的这种情感淡漠跟生活艰难的生存处境有关。如此,我们可揣知文中的“寒风”不仅指自然的寒风(气候寒冷),也指人性的寒风(情感淡漠)。
“我”在经历了诸多“寒风”中的世事遭遇后,逐渐有了一个对生命清晰的体认:“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我”从冻死的路人、已经老去的姑妈和逐渐双鬓斑白的在母亲等人身上发现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人在“寒风”中老去:路人冻死路边、姑妈老病而死、母亲鬓白老去。可以说,年迈衰老是每个人不可抗拒的结局,任何人都无法抵御寒风,生命都将在寒风的侵蚀下终结。如此,可知文中的“寒风”不仅指自然的寒风(气候寒冷),也指生命的寒风(衰老病死)。
可见《寒风吹彻》中的“寒风”意象具有多重性意指:既指自然的寒风,也指生活的寒风、心理的寒风、精神的寒风、人性的寒风、生命的寒风;其内涵既指气候寒冷,也指内心的孤独、情感的隔膜、衰老病死、挫折无助感和无力无奈感等不可抗拒的艰难境遇。
三、品味语言,解“吹彻”意蕴
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吹彻”?从词语字面看,“彻”表明寒风“吹”的程度,可指彻底、彻骨、透彻、无所不至。我们可从文本中找出很多能体现寒风“吹彻”的个性化表达的、语言富有诗性的、有表现力语句加以品析来解读“吹彻”的意蕴、理解题目含义,并深入把握文本主旨。
1、寒风吹“彻”的时空之深广:每个角落、所有的人、人的一生
开头写“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这里“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以拟人化、夸张的手法写寒风之巨大、无孔不入。寒风对“我”和“我”的屋子了如指掌,“我”无处遁逃,也说明了寒风吹“彻”的空间之广——寒风扫荡每一个角落。
这类句子还有:“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 “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这些句子用多个“落”写出了雪漫天飞舞,到处覆盖的情景,写冬天寒冷、寒风吹遍任何地方,写“雪”无法躲避,会落在任何地方、任何一个岁月里,这正是寒风吹“彻”的时空之广。
寒风吹“彻”骨髓,文中说:“我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你看,过去事多年了,寒风给“我”的痛感至今仍无法消除,那根骨头彻底冻坏了,再也无法烤热,将主观感觉具象化、物化,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把寒冷写透了。“永远”一词以强烈的冲击力表明那次寒冷体验刻骨铭心,说明寒风吹彻之彻骨、留下永远的伤痛。
文末有点题句:“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可见作者始终在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双重语义下来谈论“寒风”“冬天”“雪”的。寒风吹彻人的一生,寒风吹彻的不仅是“我”,还有“我的亲人们”,还有其他所有人:每个人都将遭受“寒风”的吹彻!
2、寒风吹“彻”的程度之酷烈:寒彻骨髓、透心之寒、吞噬生命
作者善于把寒冷拟人化、具象化,形象地把对寒冷的感受、体验表达出来。如:“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这里用动词“拥围”说明寒风全方位地侵袭孤独的个体,将人围困无法逃脱;“搜刮”说明寒风是毫不留情地肆虐于人,搜刮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寒冷,这是何等残酷!作者说“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少年时那次刻骨铭心的被寒风吹彻的经历,以形象化、个人化的方式强烈地表达出来,这种寒冷可谓寒彻骨髓、延至夏日!这体现了寒风吹“彻”的程度之烈——让人透心之寒。这正是寒风吹“彻”的程度之深的表现。
一次特殊的事件、一次童年打柴的经历,如同参禅一般,让作者有了深刻的体认感悟。他这样说:“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这里运用多个数词“一”写“寒风”由外到内地侵蚀人,先对人进行肉体摧残,接着进行精神摧残,而后摧垮一个人,夺去其生命。这也是寒风吹彻之“彻”——彻底把人吞噬!寒风的力量何其大。文中写老人冻得说不出话,“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这里借话言冷,“话”无形,“冻硬”却让人具体可感了。寒冷可以冻硬他的话、冻僵他的一切,这是寒冷的力量,可见寒冷的程度之深。文中说“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无能为力。”寒风带来的冷让人无法抵抗,以致旁人想帮助却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摧残下。“杯水车薪”“无能为力”这类词语更以强烈的冲击力突出人在面对彻骨的“寒风”时是那样的无奈乏力。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从品味词语的具体形象感、理解动词和比拟夸张等妙用修辞及意象语言的丰富表意性这些角度入手,不仅可感受本文诗性语言的表现力,而且可深入解读出“吹彻”的涵义及文本主旨。我们可把“吹彻”含义总括为两方面:时空之深广——每个角落、所有的人、人的一生;程度之酷烈——寒彻骨髓、透心之寒、吞噬生命。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吹彻”意旨:作为生命体验者的“我”,历经寒风吹彻后,对生命本质、生存本真大彻大悟,看透苦难,吟唱生命悲歌,直面人生,这或许就是彻悟生命的收获!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感悟了生命本质的悲凉,揭示了人生充满苦难、生命必将走向死亡的严酷事实。但作者绝非让我们对人生感到悲观、在悲哀地死去,而是引领我们看清彻悟这个世界后更懂得爱,用生命解冻寒冷,找寻心灵之春,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寒风吹彻》文质兼美,入选多个版本的中学和大学教材,得到广泛认可。对如此意蕴深、篇幅长、耐咀嚼的散文,我们不妨据文体特征顺藤摸瓜、以文题剖析为切入口、以挖意象内蕴为核心、以关键句品味为基点,立足其散文本体来解读文本、设计教学,可实现对文本简明有效的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