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深度学习实现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期   作者:杨科艳
[导读] 面对课改的推进,如今深度学习成为了教育趋势,热议话题。
        摘要:面对课改的推进,如今深度学习成为了教育趋势,热议话题。所谓深度学习说的就是在深入知识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自己的理论、自己的素养。教师需要站在学生核心素养可持续发展与培养的角度出发,做好知识传授理念的更新,立足于深度学习、深度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文化素养。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保障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效果。本文以小学语文为例,分析小学语文中的深度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育;语文素养;深度学习

前言:语文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关联密切的学科,语文是我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科目。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语文涵养,助力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教师就需要明确深度学习的概念和价值,做好学生思维启发和引导工作。教师要用趣味化的方法吸引学生兴趣,用问题来启蒙学生思考。要协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成长。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情况
        语文教育贯穿学生一生,小学教育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奠基时期,夯实基础时期。小学生平时在耳渲目染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和思考能力,阅读能力与开始得到萌芽。教师需要在该阶段做好学生深度学习能力启蒙教育[1]。不过现实情况却是,不少教师课堂上显然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诉求。教师的教学设计比较片面,应试教育理念表现更为突出,并没有做好学生学习潜力挖掘。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表现有出现明显偏差[2]。教师不考虑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没有设计出与学生需求相符的教学环境、教学气氛。学生学习中非常依赖教师,缺少了教师就不知道如何学习已经成为了常态。久而久之学生体现不出自己的学习主体性,就会陷入被动学习问题。被动学习显然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面对国内教育体系和组织的不断改革,教师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教师需要立足于基础教育实际情况、现状问题,贯彻立德树人思想和原则。做好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结构深层次改革工作,保障教育工作有效转化,让学生能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在学习之余提升自身综合品质。
二、小学语文教育三不问题严重
        这里所说的三不说的就是问题不正、问题不深、问题不广。
(一)不正
        虽然我国教育结构和方法做了多次的改革工作,并且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使得不少学生已经具备了不错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让学生有了更多和外界交流、互动的渠道和条件,但问题也十分严重和明显。主要表现为,当前社会中有着很多负面舆论、言论和思想[3]。不少小学生因为阅历不够丰富的原因,并不能正确判定各种信息,各种负面不良情绪与言行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思想层面误差。这种不正当、不正面、不正确的教学思想会影响到学生思维成长,无法在有效的引导下,对知识建立正确认知,完成知识的深度探索活动。
(二)不深
        小学语文教育中,最大的特征就是碎片化、快节奏。这一现象源自于,当前不少教师与学生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完成高效率学习、快速学习。学习方法被成人制作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公式,学生生搬硬套学习这些知识,久而久之陷入了只能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没有深入思考语文学科的本质,学习只能发掘表面问题、表层问题,无法深入理解与思考语文内涵。久而久之不少学生都出现了学习惰性问题,学习到的知识没有办法发挥任何作用。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方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并不能很好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教师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一同转变意识和态度,要明确不深度学习的危害,纠正错误风气。
(三)不广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学习语文知识需要学生循序渐进进行。学生需要拥有足够多的学习经验,扎实自己的学习能力。学生想要学好语文知识需要多加积累学习基础、学习知识。在学习中不断拓展学习能力范围,得到更多优质学习知识和材料,提高自身学习质量、学习效果。

不过现如今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少学生受各种条件影响,也出现了急于求成问题。学生不愿意深度研究和深度学习,没有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纵向和横向延展。直白的说就是,语文本身同时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生只体现了工具性,学习了文化知识,没有掌握语文文章衍生的德育、美育道理。学生在有限的学习中,无法灵活的使用语文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限制了语文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三、小学语文深度教育方法
(一)以文正行
        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一定要体现出文章的思想性。做好对文章内涵的深度发掘,带领学生学习,同时兼顾语文知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价值、作用。要做好学生思想意识引导,让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同时,感受其中的正能量,形成正确言行素养。要按照学习内容约束、规范自身行为,感知世界,在感知中,全面发展自身。
        如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这一课讲解的是战士们为了防止鬼子追击上连队,避免连队和老百姓遭到攻击,选择了另辟奇路,引走日本鬼子,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连队与百姓的生存。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就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心,让学生明白有大家才能有小家的道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爱国,如何正确爱国。另外在《将相和》一类的文章中,也有体现爱国精神,教师需要做好知识点穿插,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大课堂,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教师平时一定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深度探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平时要让学生多去背诵一些优秀的诗文和句子,将这些优秀而诗文句子作为主题,规范自身言论行为。要将语文只是当中的思想精华应用到生活中,体现学以致用的追求和目标。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语文知识和生活进行互动,做反向引导、反向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应对今后的成长。
(二)学以致用
        语文教育之所以是我国最重要的学科,并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么简单的道理,同时也是因为语文当中包含的价值观和文化信念价值意义十分突出。教师平时需要多深度挖掘语文教材当中优秀的价值观,做好学生学习思路、学习理念、思考意识的开发与培养。如学习《去年的树》一课。这一课最开始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普通的小故事,甚至可以说是悲剧故事。但只要深入阅读就能发现,这一课还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小鸟与大树之间的友谊与约定价值。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体现出这一课的文本深度内涵,让学生去理解和发现课文当中的深层含义。教师教学中可以用问题引导的方法提问:如果你和朋友分别,约定第二年相见,但是第二年你很忙,你会前往寻找自己的朋友吗;如果人类继续破坏环境,导致大自然渐渐消失,那么人类会遇到什么样的危机。用这些配合着课文教学,能够让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开始反思。教师平时一定要多做学生思维训练工作,让学生能够从文字的表象中得到启发,发下更多趣味性的内容,透过语文学科表面,获得深层次文化成长。教师要合理搭配各种教学手段,如问题引导、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
结语:语文教育中包含非常广泛的题材,诸如诗歌、散文等。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度的思考与阅读,不断研究和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才能够提升学生语文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教师要做好语文知识和生活现象、生活经验、课外阅读内容的串联,活跃学生思维意识。教师要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活络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习惯、思考形态。这样学生才能够长远发展,实现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高先丽,李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深度学习:内涵、特点与策略[J].教学研究,2019,42(02):107-113.
[2]赖宝珍.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探究与实践[J].华夏教师,2019(08):30-31.
[3]赵莉.深度学习下的小学语文“融课程”校本实践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9,8(08):3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