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高校教育的传统学科,基于新时代的背景,要求高校要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宗旨,从当前劳动教育的现状不难看出,部分高校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程度不足、认识水平不够,学校的劳动实践氛围不强,一些高校只重视文化素养的提升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劳动素养的培养。这不符合当前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无法帮助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实践。所以,在大学阶段,充分重视劳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对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针对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开展途径提出了两点策略。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途径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作为衡量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尺和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促使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注重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是新时代发展所需。新时代背景下,要求从高校走出来的人才要具备实践性、实用性和全能性的特点。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要立足现实,依托各类实践活动培养新时代劳动者,提高劳动教育重视程度。
劳动既是一种知识,又是一门技能。高校劳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劳动教育既可以促进大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推动理论联系实际,也可以促使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探索,并在充分认识自己后,针对不足之处更好地突破、提升和完善自我。第二,劳动教育可以强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劳动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不能劳动就意味着生命或者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和迫害。所以,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生产劳动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旨在强调良好的身体素养要建立在良好的文化素养之上。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首先要尊重劳动者传播科学的劳动文化。有效引导大学生尊重劳动者,认可劳动者的存在价值。关于劳动,要积极消除高、低、贵、贱的等级观念,不能将劳动者分为三六九等,要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身上具有的勤劳、勇敢、坚韧和执着的品质。尊重并鼓励劳动者的工作,是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理念的具体体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其次要尊重劳动岗位,崇尚实干精神。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干实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创新功,是所有劳动者都应当具备的正确劳动观念。针对于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要不断强化劳动观念,需要从细微处着手,尊重个人岗位,才能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在劳动中坚持积极进取思想、培养个人创新能力。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进步的步伐中,教育大学生用踏实、进取、创新的精神来面对劳动,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在高校劳动教育时,要注重体现劳动者“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品德,要从大学生群体入手,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念培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理念,为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要以“实践出真知”为教学理念,通过高校和企业、社区等单位做好有效的沟通与对接,为大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利场所,让大学生在掌握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后,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劳动中去,并在劳动中体会到成就感、荣誉感,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
例如,高校可以在学校内开展关于劳动教育的主题活动,诸如知识竞赛、知识问答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夯实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树立良好的劳动观念。高校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做志愿者为需要帮助的对象提供义务劳动,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积累各行各业的劳动经验,培育大学生具有公共服务的意识和强烈的奉献精神。在大学生的寒暑假期间,高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接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让大学生带着技术去到相应单位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所学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等,在各工作岗位上通过劳动发光发热。最后,高校还可以通过有组织有秩序的组织大学生参与“扶贫攻坚”和“大学生帮农助农”等活动,让大学生带着青春、带着热情、带着知识、带着技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真正落实大学生在基层岗位上的劳动教育。
结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和理论指导方向,对新时代的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高校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大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劳动岗位,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真实的体会到及劳动存在的各种形式和伟大价值,从而达到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强调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N]. 人民日报,2019 - 11 - 27(01).
[2] 王祥全 .我国大学生人口身体素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作者简介:杨喻,女(1973.10),汉族,重庆渝北,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劳动教育 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邮编:4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