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现象催发我的思考——教师指导,真的是“巧妇不巧”吗?
当看到学生对于写作感觉比较枯燥、比较棘手的时候,做老师的第一反应就会考虑自己的设计,有甚者更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的确,有很多的时候,老师的话题、设计,可能会游离了学生的写作实际。但是,直面现实,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一、老师们都在有意识地关注对于学生写作命题的精挑细选,题目的可写性也大大增强,而且大家已经达成共识,一个好的话题,远胜于自己的竭力设计;二、教师对于自己的作文课堂设计也是精心准备,可读性可操作性越来越强。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好像学生的写作困窘并不是来自教师的“巧妇不巧”。
学生写作,真的是“无米之炊”吗?
第二种情况,当我们看到学生写作遇到瓶颈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联系是不是因为学生的写作实际中确实缺失了生活的体验,因此导致了他们生活素材的匮乏。但是,直面现实,我们还是看到了这样的现状:同样是面对一次鲜活的实践体验,有些孩子他能够进行很好的提炼,有些孩子却依旧不懂得怎样进行有效的捕捉,因此,学生的写作误区好像又不单单是因为生活素材的缺失那般简单。
既然“巧妇能巧”,既然“有米之炊”,但是,学生的“厌写”情绪缘何会依然高涨呢?笔者以为,缺乏足够的写作热情的煽动,写作激情的持续浇灌,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因此,笔者试图从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上,为学生的写作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份思考,笔者才作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两种策略沉淀我的思想——
依托班级周记本的常态建设,蓄积学生持续写作热情之力。
下面展开叙述我的经营过程:
1、班级周记本的建立。
我在班级里建立了学期“一组3本”的周记本,学生的周记本为单周周五讲评并下发,双周周三前以个人为单位上缴,其间的4天时间为学生独立完成周记的时间。拉长学生完成周记的时间,意在给学生腾出充分的周旋与准备的空间,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准备上,都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2、班级周记本内容的设定。
对于学生的周记内容的记录,我没有特别严格的框定,只是很粗放的从“洁净、字数、段落”等方面作了要求,至于学生写作的题材、选择的内容,都是很宽松的,给学生的写作创意提供软坏境上的允可。同时,对于学生周记完成的数量,我限定的是保底一篇,上不封顶的办法。这样的措施,既是给班级里写作上的后进生提出了一个完成的底线,同时,又给班级里对于写作有较高热情的学生以一个充分施展的机会。
3、班级周记本批阅办法的解读。
◎班级周记一周评比办法:
每篇周记根据质量优劣,我给出的打分区间为“0——5分”,周记评比分为三个类别:一是“质量奖”,即每周得分为5分的文章,这类文章,同时还可以享受“集体当众交流欣赏,被老师修改,推荐到班级班刊、校报、学生文艺报等各个层面的杂志投稿征用”。安排这样的一个奖项,极大的调动了班级里那些写作拔尖的同学,对于有效的凝聚人气,带动班级写作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数量奖”,即在本周内完成数量最多,完成最勤快的同学,当然这个数量也是建立在一定质量的基础之上。三是“进步奖”,主要也是激发与调动班级后1/2同学。安排以上两个奖项,充分地唤醒了班级写作后起的部分同学,让他们和写作优异的同学一样,有了争取荣誉、争取奖项的平等机会。老师、同学的赏识,有效地弥补了他们因为写作水平有限的缺陷,通过这样的途径,促成了班级写作氛围的水涨船高和整体质量的有效提升。
◎班级周记月季学期系列评比办法:
为保证学生富有可持续的写作激情,因此,班级还在单次评比的基础上,设立“按月、按季度、以及每学期的期末合计评比”等的常规评价手段。通过不间断的评价手段的跟进,目的在于对学生完成周记的情况予以阶段性的盘点与总结,主要以奖励为主,激励其余学生学习榜样。比如每月的28日,定为班级每月周记完成反馈日,通报该月每生完成周记的累积得分,根据得分高低,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评比产生“每月周记完成佼佼者”、“每月周记完成进步者”,给予适当的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
以上这一组办法,我坚持试行了5年,应该说坚持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借助《作文周报》的有效平台,注入学生喜爱写作的兴奋剂。
下面展开我对此项办法经营过程的阐述:
1、增设一份班级《评价周报》。
为了让班级里更多的同学能够分享到参与写作的乐趣,体验参与写作的成功感,同时也为了照顾到可以有更多的同学能够发表文章的可能,因此,班级里考虑增设一份班级作文周报——冠名为《评价周报》。
2、配备一本“评价周记”。
配一本“评价周记”,其中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每日简评”,作用相当于自己的生活小随笔,贵在养成“每天记一点”的优秀习惯;二是“每周一稿”,每个双休日,写稿件向《评价周报》投稿是我们班级学生唯一的语文作业。周一选用,逐一输入电脑,制作《评价周报》,双周周五出版。
3、跟进相应的评价手段。
第一年:“等级评奖”
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颁发“刊用纪念卡”一张,卡上印有一段激励的话;获得3张“刊用纪念卡”,获得“作文新苗”称号;再发表5篇文章,获“作文小能手”称号;再发表7篇文章,获“班级小小作家”称号;之后,是“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要获得这个奖,需要在周报上出两三个“小作家专栏”,并在正式报刊上发表文章;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的同学,有资格出版“个人专刊”。
需要说明的是,前几次的出版要“煽情”,竭力调动学生的出版胃口;前几次的选稿要“偏心”,既要照顾全面,又要兼顾优生的充分肯定和学困生的赏识机会;前几次的发卡要“隆重”,让学生能够品尝到发表的激情;第一次授称号要少;前几次的示范要“到位”。万事开头难,良好的示范效应将决定此项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保证。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前几次的评价效果。
第二年:“积分活动”
学生在《评价周报》上每发表一篇文章,就获得一张相应的积分卡,积分卡上留有老师亲切的留言:
祝贺您在第( )期作文周报上发表文章《 》,据统计,您的这篇文章获得( )分的积分。期待着您再次写出精彩之作,祝愿您在下一次获得更多的积分。
学生积分卡上累积的分,是学生“素质报告单”上“作文成绩”的决定性依据。“积分活动”遵循以下的规则:
(1)保证基分。即学生发表习作的字数所得的相应的分;
(2)实施扣分。每期的《评价周报》出版后,有四人小组对报上的作文进行审评:发现一个错别字、错误标点,从“基分”中扣去10分;发现一个病句,扣去20分;发现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的问题,视情况扣去50-100分。扣下的分数,奖给四人小组。四人小组的积分多少,也将列入“敬业小组”的评比范畴之列。
(3)跟进加分。《评价周报》每月开展一次“点题征文”。一等奖加500分,二等奖加400分,三等奖加300分。学生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加100分。作文正式发表,奖300分。学生一月若能写完一个周记本,奖500分。出一个“小作家专栏”,得1500分。
(4)排行榜。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积分,每月月底统计出“积分排行榜”,发在“班级《作文周报》”上。“排行榜”10人左右为一个军团,军团按照积分排列,前10人为第一军团,11-20名为第二军团,依此类推。每个军团都分设冠军、亚军、季军。排行榜每月发布一次。每月的排行榜顺序都有所打乱,有意让第三、第四军团的学生进入第一军团。
第三年:“稿费活动”
发给学生的稿费不是真“钱”,而是在一张名片上敲上《评价周报》第( )期稿费( )元( )角字样的章,以此模拟稿费单。
稿费单用来换课外书,课外书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学校提供和奖励、家长合资资助、学生自主收取实验费用”等途径。
分版面设置“稿酬”活动:A版是“精华版”,每千字8元;B版是“升级版”,每千字7元;C、D版是“大众版”,每千字5元。学生写好文章后向编辑部投稿的时候,必须注明是投什么版。录用A版的文章只在投A版的稿件中产生,依此类推。
在《评价周报》内部,我们开设了这些子栏目:
第一,佳句精选;
专门刊出学生的佳句。第一年,三次入选“佳句精选”,获得纪念卡一张;第二年,每入选一次,得50分;第三年,每入选一次,得5毛“稿费”。
第二,心语港湾(祝福语、道歉词);
第三,话题辩论(精选两难话题);
第四,想像接力;
第五,优先卡(奖励在其他事件上,促进全面发展);
第六,才运卡(包括“才”和“运”两个环节);
第七,新星亮(多把重心与机会给予中后等生);
第八,出专刊(诸如:假期专刊、月末增刊、新年专刊、毕业专刊等);
第九,装帧大赛(评比“最美的书”,“最厚的书”,“最有创意的书”,“最佳前言奖”,“最佳封面设计奖”);
评价周记的样板是通过“每日简评”的形式出现的,主要有有三个部分组成:(1)日期、天气和心情指数;(2)题目;(3)记叙或描写所积累的素材(两类写法:一是简要记叙事件的全过程;二是详写事件的某个细节。)
同时,班级里还专门开设了“作文活动日”、“作文活动课”等鲜活的形式,主要用于作文的讲评,具体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让我喊出你的名字;(2)佳作真精彩,看看又是谁;(3)你有才我有运,才运大抽奖;(4)走进大本营,练好真本领;(5)、发布用稿消息。
借助这一种策略,是我正式实施的第三个年头,应该说,这一种办法,比较富有创意,形式比较新颖,同时学生的受喜爱度也比较可观,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