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间穿梭——何伟俊的学习历程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期   作者:罗鹤军
[导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者何伟俊潜心研读《论语》,向心阅读,融会贯通,读到了《论语》里住着的孔子。通过讲座分享阅读心得,从宏观上对《论语》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孔子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与认识。滋兰树蕙,心帆远航。组织兴化市青年教师读书班,引领教师通过读书、实践、思考、写作,提高专业素养,更好地去教育、指导学生。组织“心远”读书会,让读书班的种子教师永远保持活力,处于阅读学习的状态。落实课标,为学而教。组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探索课堂教学,把自己对教学、对教材的理解融入在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关键词:经典阅读;教师成长;课堂变革
        
        
         何伟俊,江苏省兴化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泰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创办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至今已办至第8期。20年光辉岁月,读书班走出了一大批骨干教师,被誉为兴化教育的“黄埔军校”。2010年创办兴化市小学教师“心远”读书会,引领“种子教师”深度阅读,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近年来出版了《<论语>里住着的孔子》《犁痕桨迹》《孟子的理想国》等著作,2015年荣获《中国教育报》“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奖。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里住着的孔子》这本书是何伟俊老师讲出来的。
         何老师在第二实小开讲《论语》的消息,最初我是从朋友周智森那里知晓的。2012年11月,那是一个雨后的傍晚,我骑着自行车在小城的大街小巷漫无目的地闲逛,偶遇刚刚听完何老师讲座的好友,听了他的一番介绍,决定下一次也去旁听,看看是怎么回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又是一个星期六。伴着冬日的暖阳,何老师带着笔记本电脑,来给我们讲学了。我们一群弟子静心聆听,颇有点“百家讲坛”的味道。何老师娓娓道来,如春风化雨,台下的我们若有所思,悠然心会……
         课间休息的时候,何老师跟我打招呼。见到我前来聆听,他很高兴,询问了我近期的一些情况。他向我介绍,准备用两年的时间为名师工作室和心远读书会的老师们做《论语》讲座,分享自己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每次讲座大约90分钟,准备分20次讲完,让老师们从宏观上对《论语》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孔子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立体的了解与认识。他指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很有必要学习《论语》,了解中华第一教师孔子的恢弘气象和教育智慧。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2014年4月30日,《论语》最后一讲《尧曰篇第二十:知命君子》落下帷幕。静坐片刻,何老师起身向书友们深鞠一躬:“一段段充实的时光,一次次难忘的分享,一程程思想的旅行,一场场幸福的对话,让我难忘,并时时想起。因《论语》和孔子,我们结缘。感谢诸位青年朋友一路同行,感谢诸位书友的聆听与分享。”
         何老师用自己的讲学经历给我们大家上了生动的一课,他用行动印证了《论语》上的一则语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进也。”孔子用通俗的比方阐述了为学、做事、修身的道理。好比堆土成山,差一筐未堆成,是我自己停下来的;比如填平地面,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是我自己坚持下去的。进退由己不由人,学与不学在于自己,修养与不修养也在于自己。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何老师说,“我读《论语》的时候,主要是一篇一篇地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梳理、归纳,一篇中提炼出一个话题,然后再归纳成几个方面,列出小标题,把自己的思考记下来,最后写成完整的读书笔记。感谢大家的聆听,在座的各位都是我的恩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们把时间和精力交给了我,和我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奋进、一起碰撞、一起交流。我们大家在一起是同学,正所谓同学共进,同学友好,同学快乐。”
         何老师认为,孔子是一位老师,更是一位学者。默而识之,一种凝神、忘我并积极思维的阅读、学习状态。默而识之,主要不是记住,而是辨识、辨别、积极地思考,有一番主动建构的功夫。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学者:先学者,善学者,博学者,好学者,乐学者。备课不是写出漂亮的教案,而是把所教的知识、内容自己先学习、琢磨、体会,融入自己的理解,让知识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活起来,成为心中的火炬。教学,就是用自己心中的火炬,点燃、照耀学生的心灵和精神。
         “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朝向自我的教育,追求的是教师自身的不断更新,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学习是最好的备课,也是最有用的备课。“温故而知新”,即使每次教的知识、内容相同,也要经过再次学习获得新的发现和体验。
         应该说,何老师一路走来的研学路径,我是最熟悉不过的。何老师是一位发光的老师,也是一位让学生发光的老师。在他的坚持和引领下,很多青年教师渐渐对《论语》、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潘健书友说,“每一次旅程,我们都在聆听,在分享,在交流:孔子是有思想的人,是可爱的人,是努力学习的人,是行动中的人……孔子在我眼前越来越鲜活,我们的内心也越来越敞亮。”
         仇山奇书友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下课的钟声早已敲磬,教室里的对话依然在耳畔回响,那位伫立在泗水河畔的老者正带着他的学生且歌且舞、踏青而来……”
          
                                      滋兰树蕙,心帆远航
          今天回望过去,参加何老师创办的小学青年教师读书班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请允许我摘引本人发表在《教师之友》(2005.06)上关于读书班生活的一段回顾——
          2002年的最后一场雪纷纷扬扬时,我有幸参加了兴化市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理论读书班,在众多师友的指导、切磋和研讨中,我们一路欢歌,一路走来……
          第一次集中学习后,领到一小堆飘散着油墨清香的教育理论书籍,捧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轻轻地抚摩,爱不释手,因为它有一种积淀了丰富教育思想的厚重感;翻开施良方先生的《教学理论》《学习论》,高屋建瓴的理论框架曾让我望而生畏;《新课程标准下教学方式的改变》中一篇篇生动、真实、鲜活的案例则把我带进了教育教学的新天地。
         …………
          时光荏苒,倏然走过了18个年头。曾经有过喜悦和荣光,也曾有过迷惘和困惑,是书籍擦亮了我的眼睛,是读书班给了我智慧和力量。
         参加读书班是我们永远的美好记忆。读书班每2年为一期,每期学员40名左右,分别来自全市各个乡镇。每一期开班后,何老师都给学员们开列书单,布置读书任务,提出读书要求。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他动笔给每一位学员写信,分别寄到学员所在学校,督促大家做好笔记、写好读书心得。定期为读书班开设讲座,创办刊物《树蕙苑》,将学员们的教学随笔和读书心得刊发出来,截至2018年12月《树蕙苑》已出刊21期。
         读书班有共读书目,有必做功课,有读书交流。凡是推荐我们阅读的书籍,何老师自己首先认真阅读,深入思考,并且写成完整的读书笔记。《犁痕桨迹》第一部分36篇读书笔记只是何老师这么多年来读书学习的冰山一角。读书班每学期组织2次读书交流活动,大家都来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更多的时候,何老师是“听”,听我们讲,不光是读稿子。他说,要通过“讲”,促使我们独立思考,把“读过”的书变为“读到”的书。他认为教师不仅仅要坚持兴趣阅读,更要有自己的专业阅读,通过读书、实践、思考、写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去教育、引导学生。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教师自己学习了,思考了,才有底气走进教室,才有勇气走近学生,才有信心登上讲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何老师认为要打开老师的教育视野,总是在书斋里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敢于走出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每一期读书班学习期间,何老师总是组织学员们外出听课学习,领略名师大家的教育风采。
         我清楚地记得,2003年初冬,何老师率领读书班全体学员前往浙江大学参加“千课万人”活动。就在那一次活动中,我们第一次领略了于永正、贾志敏、孙双金等小学语文名师的课堂风采。何老师提醒我们,听别人的课,想自己的问题。学习名师,不是学习他们的一招一式,而是学习他们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的热爱及对课堂的坚守。
         2004年春天,我们集体包车前往苏州吴江,参观苏南名校盛泽实验小学,聆听薛法根老师的语文教育讲座。时过境迁,那一天的讲座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那一天,凌晨三点就从兴化出发,“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学习热情至今记忆尤深,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往事如烟,抹不去的是何老师滋兰树蕙的身影和真情。
         截至目前共有326位学员参与了读书班学习,从中走出两位江苏省特级教师,多位在省市内外有影响的小学语文名师。目前活跃在兴化小学教育第一线的名师、骨干,无论在城在乡,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曾是读书班的学员。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参看“凤凰语文论坛”读书空间往期学员的精彩回顾。在青年教师读书班的辐射下,很多学区和学校也建立了读书班,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加入到读书队伍里来。
         2011年,何伟俊又牵头创办了“心远”读书会。以每期读书班学员为骨干,让读书班的种子教师永远保持活力,处于阅读学习的状态。他把教师阅读这件事作为一项长线工程,让阅读始终伴随教师成长,让终身学习落到实处。
         读书会这个新的读书阵地,是对读书班的延伸。读书会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教学研讨。会员们最为期待的是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的聚会。年会安排主题演讲、原典朗读、理事说书、专家讲座等环节。近年来何老师分别邀请了吴非、邢宏伟、茅卫东等老师给书友们做读书专题讲座。书香氤氲中,老师们静心聆听,用心分享,读书的种子悄悄地在每个人的心头种下。
         一灯照一隅,众灯天下亮。何老师在喧嚣的世界里坚定地行走,以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了兴化乡村教育的未来。
        
          
                                      落实课标,为学而教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何老师提出三点主张:落实课标,为学而教,提升素养,指向教育的目的;落实课标,为学而教,走语文教学的正道,指向教育的方向;落实课标,为学而教,建立相互倾听的学习共同体,指向教育的策略。
         2017年,何老师在景范学校组织全市语文教师重读《语文课程标准》,通过一整天的学习,逐字逐句地研读课标。一位语文老师读完课标一个片段后,何老师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理解,并且组织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再次提醒大家“落实课标,为学而教,走语文学习正道”。
         何老师自己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多次到全市城乡学校上示范课,把自己对教学、对教材的理解融入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他认为课堂上教师要组织真实的学习活动,建立相互倾听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经历“个体独学,同伴互学、班级群学”的过程,让课堂上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2016年,何老师的《犁痕桨迹》出版了,这是何老师20多年来语文教育行与思的结晶。全书包括“学语文:把读过的书变成读到的书”“教语文: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说语文:还语文以生命”三个部分。其中不少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杂志上,表达了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解、探索和思考——
         《语言:语文教学的根 》,何老师指出:学生学习语言是一个感知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心灵发育与精神成长。形成语文素养的途径是学习语言,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归属、情感与理解、运用语言相依相伴。“披文”-“触物”-“体情”,这中间的媒介是形象。唤起形象、想象形象,体验情感是语文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他阐释了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理解及语言的追思。
         语言的魅力——给学生一个由语言创造的语文世界。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感悟,引领学生进入这样的世界。
         语言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命。抽象的词只有和具体的事物、具体的现象、具体的人的思想、情感结合起来,它才会被赋予生命。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表现它的意思。词语是文章的细胞,一些重点词语常常是理解文章的关键。用自己的话说词语的意思,就是引导学生赋予词语以个人含义。联系上下文,基于语境来思考,词语就复活了,活在文本世界了,更活在学生的生命里。
         语言的追思——语言是存在的家。研究教材就是研究人,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心。言为心声,这个人心是通过语言表露出来的。任何语言都是人心的表达,都是感情的表露。文本解读就是在语言的丛林中追思、发现,就是一个由语言追思人、追思人心、又由人、人心追思语言的过程。
          
作者简介:?罗鹤军,高级教师,江苏省兴化市城东中心小学副校长,泰州市阅读导师,兴化市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兴化市第二届“十佳人民满意教师”。坚持读书、实践、思考、写作,做好自我教育,以教己之心教人。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师道》《七彩语文教师论坛》《教育科学论坛》《教育视界》等报刊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