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期   作者:朱 峰
[导读] 在当代社会,有效地去培养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使孩子树立自理意识
          摘  要:在当代社会,有效地去培养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使孩子树立自理意识,熟练掌握自理技能,对于智障儿童日后自立于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家校联动、持之以恒,同时还要考虑现实中的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
         关键词:智力障碍儿童   行为习惯养成    特殊群体
一、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现状分析
1.社会生活等行为习惯养成较弱
         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社会行为习惯的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智力障碍儿童社会生活行为习惯力量相对较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多。各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如下。安全标准:这些孩子们几乎不允许带着锋利的东西,例如小刀、剪刀等。在楼梯上下楼或安全地停留。社交人际关系方面的标准:这些孩子们可以稳稳地维持风貌。认识的人见面主动问候,自己的感情可以积极表态,与其他孩子们进行合作的游戏。在环境适应方面标准:在公共场所可以遵守相应的规则,并不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可以把使用的东西固定在一定的地方。可以把自己和父母的名字表达出来。自己的身体部位的名字,可以看出自己身体部位的名字。通过上述调查,现在智力障碍儿童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上存在很多问题。从小时候开始,智力障碍儿童的行动习惯是从小养成发展而来的习惯,所以学校和家庭是重要的因素。根据以下情况和实际情况,参考学校和家庭参考智力残疾儿童的行为养成习惯的三种建议。
二、培养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培养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培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让智障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行为习惯。
         1.有计划地各科渗透,形成行为习惯养训练
         因为不同程度的智障儿童有着不同的缺陷,通过与各班班主任系统地共同建立训练计划,建立各领域的训练程序,加强班级集体教学与个别学生单独特训重点指导学生。例如,有些学生小脑发育不良造成了手脚的手脚僵硬性,建立大小肌肉训练,从手洗脸到洗餐具,生活适应课是从脱衣服到穿衣服,穿鞋子到系上鞋带,在家庭教育中,让父母教导孩子在起床时引导并尽可能的独立拉上衣服锁链,把扣子扣上,反复练习。一般都是家长、教师们做示范后学生动手学习并进行操作。在练习的时候一起操作,个别指导,最后一个一个,师生们共同评议,并提出修改意见。
         活动时间,教师对学生们全面认识了各种服装和日常生活用品,不仅要教这些东西的用度及使用方法,而且包括穿着意识形态的常识等,不仅要教使用方法,而且在劳动技术课上学习功能的基础上,强化设计实践活动。
         2.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先从生活开始
(1)大小便训练
         对于普校正常的孩子来说,入厕不是很难的事情,但是对于智力障碍的孩子来说,这是一项需要训练的难题,有的孩子没有这些入厕的行为意识,经常穿着小便的裤子坐在座位上,随便玩儿,但是带到厕所也没能小便,就在马桶前面呆呆地站着。像这样的孩子就需要老师们通过对她的观察和记录,掌握其的大小便规则,及时提醒他,培养他的如厕行为意识的养成再慢慢的引导他说:“我要去小便。”让这类的学生知道大小便是一定要去要去卫生间去厕所解决的。
(2)个人卫生训练
         由于智障儿童不知道要保持个人卫生,更不懂得如何来保持个人卫生,因此,他们往往给人一种邋里邋塌的感觉。同样的,我校一年级学生蒋欣悦也不例外。

针对她这一特点及各种表现,我们时时提醒,刻刻关照,以帮助她养成饭前便后洗手,手脏时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擦手、擦汗等卫生习惯,并且边洗边擦时还告诉她洗擦干净后身体会更好,大家会更喜欢她,渐渐地,蒋欣悦知道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习惯成了自然,使道理更浅显易懂。在培养习惯的同时,我们更注重教会她方法。如:洗手的顺序、擦肥皂的方法、漱口的要领以及如何擦嘴、擦手、擦汗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不仅使蒋欣悦养成了较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学会了一些个人卫生技能,同时还提高了她对周围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小步子,多循环,着眼于“动力定型”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的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造就了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特点是当它已经形成后,一旦有关刺激物作用于有机体,条件反射的链索就自动地出现,所以动力定型又称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大大节省人们的脑力和体力上的消耗,达到减轻负担而提高功效的目的。
         4.运用多种激励机制,在赏识中展开训练活动。
         智力缺欠的儿童也像普通人一样享受听力和厌恶批判的特性,在训练过程中发现的进步,对这类学生进行及时表彰是肯定的,但是不知道这些孩子们的语言的实际意义是否能表达出来,所以正确的理解表彰在过程中,除了语言表彰之外,我们给学生装饰品和小零食等的奖励。在表彰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对某个程序的表彰有几个步骤的积极性,最终完成了完整的程序。鼓励奖励制度进一步接近残疾儿童的心理需求,为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为基础。
         5.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进行家庭强化。
         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往往是承担子女的先天不足而代替,这些孩子会失去自己能生活的许多机会。它直接养成他们生活上的依赖习惯,先天的缺陷逐渐变为后天的“智慧”。“勤奋可以补充不足。”家庭是孩子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如果放弃这个特定环境的教育训练,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无所谓的。父母在孩子的训练失败后很容易失去信心,或者不知道如何引导和鼓励孩子,这时学校的配合是关键。我们学校邀请专家进行讲座,父母如何日常生活帮助孩子们参加活动,指导他们如何训练,提高了家长们的认识和训练水平。另外,老师对孩子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家长们在学校学习的生活功能要实践性地运用。
三、结论
对于智障儿童的家庭而言,家长需要付出相对于正常家庭更多的精力和心血,同时在心理和思想上还承受着正常家庭难以想象的压力,但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顺利的立足于社会,让他们拥有行为习惯养是不可或缺的,当前只能通过加强对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的培养,才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减轻家长的负担。
但是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的培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在打造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的时候,要把握规律和积极有效的方法,要让家庭和学校互动,还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培养智障儿童的行为习惯养成,让智障儿童成为一名生理残疾,心理健康,能自食其力的公民才能成为现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都有着无限发展的潜力,只要我们方法得当,一切皆有可能。
我们要做的就是悉心的呵护和及时的鼓励、肯定和指导,还要注意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信自己、健康成长,才能怀着感恩的心态去感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华婷.探析学龄前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7,(52):6+18.[2017-09-18].
[2]刘芳.浅谈如何提高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J].中国,2016,(45):217-218.[2017-09-18].DOI:10.13939/j.cnki.zgsc.2016.45.217
[3]徐亚琴.浅谈智障儿童行为习惯养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一)[C].:,2016:2.
[4]何丽群.智障生的行为习惯养需要家校互动起来[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5]于显红.在生活语文中提高智障学生行为习惯养[J].吉林教育,2016,(01):159.[2017-09-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