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初中教育教学中的关键科目,对学生的影响持久深远。它是一个饱含温度与热情的学科,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学到的内容并不是应对一时的,而是可以应用一生的。如何优化教学资源,实现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教师应当深思熟虑的一件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前言:
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任务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全面的人才。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党的要求、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奠基石。
一、高度重视,把法制教学与育人紧密结合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道德法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感和健康的道德情感。在法制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注入法制内容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加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老师的培训,从教师的自身出发,凭借丰富的法律知识,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引导学生理解道德和做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法律对我们个人的重要性。一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全面思想认识,使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利用学科渗透加强法律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也了解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实际,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多媒体,也可引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时政新闻、历史知识等,并营造相应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如在进行有关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前,教师可搜集一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图片、影像资料,以及展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视频资料,制作出一个具有对比效果的视频。在课堂上,教师一边播放视频,一边对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影像资料的比较,了解我们国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借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视频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视频播放完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写一则观后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三、捕捉生活元素,引入道德与法治资源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和向前的需要而教育。”可见,生活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多种活动体验,从中捕捉生活元素,以更新深化经验,引入道德与法治资源,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比如,在开展“遵守规则”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与“遵守规则”有关的社会现象,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有的学生讲述道:“自己坐公交车时,有的人从后门上车”“还有的说到自己在上学的路上,总能碰见闯红灯的人”等各种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当然,也有学生讲到很多遵守规则的事。学生分享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在碰见这样的事情后自己会怎么做。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大家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进行汇总,并向学生展示,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有关“遵守规则”的知识,逐渐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显而易见,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说,从而将丰富的法治与道德资源引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的渗透,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四、挖掘深度价值,实现资源整合微课程化
利用抗疫大事件下的德育资源,是为了培养走向未来的新一代,我们应该避免为用而用的浅表性资源利用方式,挖掘并发挥资源的深度价值。例如,抗疫的中国速度令人振奋,而“速度”背后则是全国人民的凝聚力,非同一般的科技水平,是全国人民的爱国之心。这些“背后”的价值才是抗疫德育资源的现实价值和生命力所在,滋养着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基于以上六种关键性德育资源,与道德与法治教材相链接,力求植根学生生活和学生特点,体现深度价值。一套资源,一段记忆,一腔爱国心,为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居家时期,作为道德与法治网课学习的有效资源,我们可以多样化使用“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课前,让学生们观看“疫情下的中国担当”微课,感受无数人在疫情下的担当精神,学会发现身边的“担当美”,并在课堂上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向大家讲述身边的“担当人”和“担当事”,树立“担当意识”。课中,让学生们在“疫情下的法治精神”微课中,感受法治精神对于维护抗疫秩序的重要性。请学生们于课后关注现实中的防疫和抗疫生活,通过自己所具备的宣传手段引导大家都能树立法治精神。鉴于网课时间的局限性,有些防疫技能和生活技能未能在网课上及时掌握。课后,学生们可随时打开“疫情下的宅家生活”“疫情下的生存反思”微课,学习巩固。
课程素材的精练性和主题的深刻性决定了“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是适合宅家学习的网课资源,我们可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安排使用。
“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微课程是道德与法治教材相关主题教学鲜活的补充性资源。我们可以在课前将微课提供给学生,既含回忆又充实,接地气,有提升,为相关主题教学作好铺垫;可以将微课作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展示,以带有“亲近感”的资源,助推教学目标的深度达成;还可将微课用于课后拓展性学习,借助微课内涵的丰富性,深化与拓展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
五、优化评价语言,让评价人文化
倡导人文性,就得打破“教师中心”和课堂中的“权威主义”“话语霸权”。教师的角色由灌输者、命令者、训练者变为商讨者、组织者、引导者;促使教师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要关心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要让教师深刻理解“唯有用灵魂才能塑造灵魂”的道理,这对实行课堂民主评价,营造宽松和谐、富有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将起到良好作用;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注重人文关怀的感染熏陶作用。
“善于引导,敏于点拨,善于赏识,让学生敢说乐说”应该是教师课程评价语言的主调。教师运用灵活生动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奋发向上。当然,评价语言并不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这要求教师要善于运用手势、眼神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结束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提升学生整体道德素养和法律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提高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整体人文和道德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康金莲.新课改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19(24):98.
[2]刘冬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1):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