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期   作者:李璁璁
[导读] 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在国家舞台上的地位得以不断提升

        摘要: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在国家舞台上的地位得以不断提升,高校声乐表演教学中除了借鉴西方的表演形式,还应注重自身特色的保持,将我国戏曲表演技巧引入民族声乐演唱之中,以此来提升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更具形式感与艺术感,最终显著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戏曲表演技巧;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应用
         民族声乐作为一门涵盖范围非常广的综合类学科,该学科涵盖了声乐演唱、歌唱心理、基本乐理、表演及美学等多门课程。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始终沿用西方比较系统的美声唱法训练模式来对学生进行发声训练,而忽视教授学生其他声乐知识,如:如何清晰的吐字和咬字、如何自如地运用气息与共鸣、如何有效应用舞台表演技巧等,这就导致学生在舞台实践演唱中的表现力较差。基于此,教师应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积极应用戏曲表演,戏曲表演作为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中的关键部分,其精湛的表演能力和非常扎实的演唱功底值得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借鉴,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艺术修养和表演功底,还能够促进我国民族声乐在传承戏曲中不断发展。
一、简述民族声乐
(一)民族声乐的概念
         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财富,保存了大量的民歌和小调,形成了我国特有的音乐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声乐演唱在我国广泛传播,在此基础上民族声乐融合了欧洲美声唱法的功底,同时还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民歌与民族文化要素,以此来推动我国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现如今,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大多是民间唱法,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且各民族的民间唱法中均具备一个共同点,也就是通过真声进行演唱,从而保存了声音的自然和清晰、纯洁和本真,为听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此外,我国民族声乐中涵盖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声乐,这些声乐不仅是我国民族声乐的文化瑰宝,还是有效推进着我国民族声乐本土化进程加快。
(二)民族声乐的特点
         民族声乐作为我国特有的音乐文化,其独特之处在于:56个民族之间存在着56种生活方式和民间音乐文化。对于我国民族声乐特点的研究,必须注重56个民族之间的互相特点和发展进程,如:在55个少数民族中,藏族民歌与其他民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民歌的发音规律先高后低、先重后轻。同时,当声乐文化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旋律、节拍相结合后,往往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在节拍之间的变化和跳跃往往会呈现出活泼和愉快、抒情和悲壮的氛围。此外,除了节奏的变化,各个地域方言的演唱和艺术表达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别之处,如:蒙山区的《沂蒙小调》、高亢嘹亮的《青藏高原》等,均呈现出了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地域风格和色彩。由此可见,民族声乐的独特之处离不开当地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生活。
二、民族声乐的现状及与戏曲表演的关系
(一)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进一步发展,传统民歌的发展模式不再局限于单一化和片面化,开始积极借鉴诸多先进文化和展现形式,逐渐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涵盖了传统名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形式,且借鉴了西方声乐演唱的各种形式,进而形成了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全方位表演。而我国民族声乐的理论基础依旧继承了传统的民歌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呈现出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历经长时间的沉淀和累积,最终形成了我国当下的民族声乐。此外,我国民族声乐具备丰富创造灵感和题材,发展越来越成熟,且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了西方优秀的声乐演唱技巧,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
(二)戏曲表演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宝库中除了民族声乐这一瑰宝,还有戏曲表演。相较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戏曲表演涵盖了文艺、舞台表演、唱腔、杂技等多种元素,其技巧更加多元化,因此这些优秀元素都值得我国民族声乐在进一步发展中借鉴学习。纵观古今,我国戏曲表演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拥有不同的戏剧品种,包括:京剧、黄梅戏、昆曲等;同时,历经宋元时期的南戏、元明清时期的杂居和传奇形式后,各地区形成了超过三百种的戏剧品种。针对我国民族演唱的表演,主要的演唱方式为:有机结合了真声演唱和假声辅助,而这种演唱方式与戏曲表演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虽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戏曲和民族声乐始终保持着共同发展的态势,这就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师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内容,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可积极借鉴我国民族声乐与戏曲表演的优秀之处,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及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效果。
         此外,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表演之间具有相互融合的关系,具体包括:
         首先,戏曲表演与民族声乐相互借鉴,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与戏曲表演存在一些相同点,即戏曲表演也是在不断模仿中获得不断发展的;当前我国现代化进一步加强,推动着民族音乐和戏曲表演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且民族音乐和戏曲表演也逐渐登上国际舞台;相较于民族声乐,戏曲表演形式极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所以戏曲表演的影响力明显弱于民族声乐,然而在今后的发展中,青年学生在继承我国民族声乐时过于注重西方声乐的艺术表演形式,这就导致其民族声乐表演形式始终得不到创新;基于此,在高校民族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必须保留我国民族声乐表演独有的文化韵味和特点,并在这一基础上有效应用戏曲表演中的技巧,在具体教学中引入这一内容,以此来强化传统艺术文化的感染力,提升高校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蓬勃发展。
         其次,民族声乐在传承戏曲中进一步发展,民族音乐的价值产业链与其他形式的文化产业存在极大的区别,随着我国民间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和戏曲的发展,所以我国民族声乐和戏曲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不仅表现在文化根源上,还表现在人文特点与地域风情上;在我国民族声乐歌坛上,诸多的戏曲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都将两者之间的融合与创新做到了极致,为大众呈现出非常优质的声乐表演,基于此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民族声乐与戏曲表演的融合与创新。
三、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咬字和吐字技巧的具体应用
         在戏曲表演过程中吐字和咬字是一项非常关键的技巧,要求演唱者可以对韵母和声母进行清晰且准确的念白,或是清晰且准确地唱出歌词。一直以来,我国戏曲的演唱发声都非常注重字正腔圆、甜润圆亮及曲从于字,侧重于字领腔走、以字带腔、声随字发、每个元音的语音个性。若演唱者没有清晰且准确地咬字、吐字,则无法唱好腔,所以戏曲表演非常注重吐字和依字行腔。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在演唱过程中存在吐字含糊不清、咬字不正确等问题,如:“水”字唱成“shuai”音等,这样的演唱会给听众带来十分不适的体验,且不利于高校学生演唱水平的提升,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对戏曲演唱技巧中的高位置念白技巧能进行有效应用,能够对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吐字含糊不清、咬字不正确等问题加以有效纠正。由于戏曲念白主要应用的是普通话,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通过高位置的大声朗诵,所有字音都必须做到抑扬顿挫、吐字准确且清晰,这就要求演员具备较强的“喷口”能力,且能够在音乐辅助的情况下展现出自己深厚的语言功底。

同时,选择戏曲演唱技巧中的高位置念白技巧来对学生的吐字和咬字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大声反复诵读民族声乐歌词,不仅能够对其咬字不到位、声音过于靠后、吐字不准确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气息,更好的运用共鸣腔体,更好的放松喉头,更加清楚声音的高位置安放,从而更加有效地训练学生歌唱语言水平。如:在具体教学中,当教授一首新歌的演唱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应用戏曲演唱技巧中的高位置念白技巧来对这首歌曲的歌词进行反复诵念,在每一个字发音过程中,学生必须做到口腔位置的准确,能够符合相关规范,还要求学生舌、齿、唇、喉的着力部位必须弹性且正确;同时,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是否清晰且正确地吐字和咬字、每个字的发音是否清晰且无误,一旦其出现问题,必须马上指出并给予及时的纠正,最后让学生将念和唱有机融合起来,通过这一方式,可让学生在演唱新歌曲时,能够唱出更加自然流畅的声乐,使其演唱更加形象生动,充分真实情感,也就是“用说的感觉来唱,就像说话一样去唱歌”。
         此外,由于在戏曲表演中要求演唱特别注意咬准语音,尤其是元音的再次成型,确保每个元音的语音个性;加上旋律和歌词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地方戏曲演唱过程中需尽量使用戏曲所在地域的方言进行演唱,伴随着旋律来呈现出每一个字的韵味;在戏曲演唱中必须注重歌词的重读音,当遇到歌词的重音与曲调的重音无法统一的情况时,应将字作为关键点。基于此,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戏曲表演中的咬字和吐字技巧加以灵活应用,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己的演唱风格,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效果。
(二)气息和共鸣技巧的具体应用
         一直以来,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气象和共鸣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其也是歌曲的基本要素。俗话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要想唱好歌,就应具备好的气象。不管是何种唱法,均要注重气息的使用。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应注重丹田之气,做到丹田气沉来保证底气足,进而有效确保自己演唱时声音的力度和厚度,最终使其歌声不仅美妙动听,还具备非常强的持久力与穿透力。而要实现这一点,演唱者还需对真假声进行交替使用,做好两种声音的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共鸣腔体适应能力。
         同时,演唱者通过正确运用气息,能够对其舞台紧张形态进行有效消除,即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必须注重声、气、情的配合,并掌握换气和偷气的技巧。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演员需要随着剧情的变化而转变自己的情感,特别是具备地域特色风格的戏曲作品,要求演员能够对不同润腔进行转换,确保气息使用具有较强的特色,如:沉音、截音、顿音、颤音等。如:在京剧《沙家浜》的表演中,关于阿庆嫂智斗刁德一和胡传魁的戏,需要演员通过以说代唱的方式来呈现,能够十分快的使用气息,包括:声断气不断、偷气、就气行腔等,从而让自己的表演一气呵成且淋漓尽致,所以说在气息运用方面,戏曲表演与民族声乐演唱存在一定的共同点。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应用戏曲的气息和共鸣技巧,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地方戏曲唱段的训练,有针对性地寻找规律,然后开展多次训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的演唱带有戏曲元素的民族声乐作品,最终提升民族声乐演唱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共鸣”作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要想获得良好的声音共鸣,应做到头腔、咽腔、胸腔之间的相统一。同时,借助共鸣腔体的相通和协调,可以得到明亮且丰满圆润的共鸣音色。我国戏曲表演注重“丹田之气”,在本质上胸腹式呼吸和丹田之气是相通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呼吸支点不一样。此外,要想得到完美的共鸣,必须具备良好的声音焦点,戏曲表演非常注重眉心的位置,这样可以确保声音具备非常强的穿透力,并使声音传播得更远。基于此,在具体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可选择戏曲表演技巧中的“yi”“ ya”吊嗓子发声技巧,来组织学生开展长期训练,从而让学生在实唱过程中可以保持声带拉紧和声音通畅。
(三)舞台表演技巧的应用
         在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必须有机融合起声音和肢体语言,紧密结合起演唱和舞台表演艺术,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演唱更加形象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当前在我国民族声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即是融入戏曲音乐元素的全新综合艺术形式,如:选自歌剧《小二黑结婚》中的《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这首曲目,该曲目把戏曲中的声腔、曲调、程式与当下民族声乐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并应用了多种戏曲舞台表演技巧,如:身段和眼神。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课堂上,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缺乏美感、表情木讷、姿态别扭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利用戏曲舞台表演技巧来加以有效纠正,这是因为戏曲表演注重“四功五法”,在实演过程中,演唱者必须充分利用身段、手势、眼神、表情等舞台表演技巧,并融入舞蹈、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从而让自己的舞台表演既富有美感,还准确、大方。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入戏曲舞台表演技巧,来对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力进行有效训练,同时当学生在舞台上演唱时,教师可录下学生的表演音像,找出学生存在的不足,并给出合理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也需组织学生进行形体表演训练,对其在舞台上的仪态、气质、风度进行有效培养,使之在舞台演唱过程中可以呈现出挺拔的身姿、舒展的身体、较为完美的表情,并对歌曲的内容加以充分展现,对歌曲的情感加以自如的表达,最终为演唱添光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相较于流行音乐的演唱方式,民族声乐演唱更高的要求着技巧的掌握和运用,要想保证最终的演唱效果,要求演唱者必须落实每一个演唱步骤。我国戏曲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应对戏曲表演中的咬字和吐字技巧、气息和共鸣技巧和舞台表演技巧加以灵活有效的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和能力,提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丹丹.中国民族声乐情感表达的培养——评《声乐教学艺术》[J].领导科学,2020(03):127.
[2]红梅.浅谈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魅力——评《声乐演唱艺术与民族声乐之微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129.
[3]但夏.探究民族声乐教学与实践新思路——评《民族声乐教学新论》[J].学前教育研究,2019(11):2.
[4]张晔兮.基于民族声乐艺术文化探讨中国当代声乐教育——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与演唱技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109.
[5]徐敦广.传承与创新——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发展之省思[J].文艺争鸣,2019(07):204-206.
[6]朱琳,杨岩.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共融性看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走向[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03):138-144+150.
[7]柴玲.浅议民族声乐艺术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06):111.
[8]黄华丽.从民族声乐表演到民族歌剧表演话语体系建构散议[J].人民音乐,2019(02):44-46.
[9]李雯靓.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评《民族声乐艺术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112.
[10]杨爱萍.民族声乐教学新理念及其应用——评《民族声乐教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65.
[11]姚桂丽.民族声乐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探究——评《声乐教学艺术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143.
作者简介:李璁璁,女,汉族,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