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发现:打通阅读与习作的通道——以整本书《小猪变形记》的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期   作者:陈佩莉
[导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按这两句至理名言的说法,阅读多了就会理解,阅读多了就会习作。可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量逐渐增加了,阅读能力却没有提升——只知道故事讲了什么,不知道怎么讲的;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习作能力却没有提升——只知道故事写得很有趣,不知道故事有趣在哪里,不知道学习故事的写法进行仿写,进行创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没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发现,造成阅读和习作之间的障碍。有的甚至在阅读时过早地给予学生习作任务,使得学生渐渐失去阅读兴趣。怎样在无压力的阅读状态下,让学生自然发现并感悟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内容意义,写作秘诀,审美情趣,这是我们要追求达到的理想状态。下面以绘本《小猪变形记》的阅读和习作为例,谈无压力阅读下的阅读发现,唤醒学生那双“发现美的眼睛”。
         一、接力阅读“很好玩”——发现故事的内容意义
         1.师生合作串读,发现故事角色“很好玩”
         绘本是文字与图画的完美结合,“图画是珍珠,文字是串起珍珠的细线”,文字与图画相互配合、相互丰富和相互激发。绘本画面直观生动、幽默风趣,文字简练流畅,蕴含生活哲理。绘本阅读本身就充满着快乐,它会带给我们乐趣和惊喜。在《小猪变形记》的阅读中,师生接力阅读,生生接力阅读,让学生扮演、感受一个个故事角色,从中体会这只百无聊赖的小猪通过各种办法模仿、体验别的动物的生活。它精力充沛,满脑子奇思妙想,这只小猪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学生在接读过程中一会儿装扮成长颈鹿,一会儿装扮成斑马,一会儿装扮成鹦鹉……可以中获得乐趣,由此,也体会到小猪遭遇到的许多滑稽有趣、荒诞搞笑的事情,比如:小猪给自己画斑马纹时,不但身子是斑马纹的,连颜料本身也是斑马纹的!更为搞笑的是,它一路走还一路用尾巴吊着刷子。像这样滑稽的小细节随处可见,小猪一共经历了五次变形,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受另一只猪的启发,才找到了真正属于猪的快乐。整个故事幽默有趣,使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接力阅读氛围中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不要盲目的模仿别人,最终做回自己,才是最幸福的。
         2.猜测想象——发现故事情节“很好玩”
         学生阅读绘本的过程就是丰富想象力,开拓思路的过程;就是激发表达欲望,激活言语思维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学习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师生共读,边读边“发现”,边读边猜测,边读边想象。
         (1)合理想象,丰满思维
         好的绘本不仅仅在讲述一个故事,同时也是在帮助孩子提升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升华精神境界。简明的文字与细腻浪漫的图画能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自由驰骋,所以,在绘本阅读过程中,要重视孩子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最富想象的图画和最动人的情节引导孩子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如《小猪变形记》中当读到“我敢说,做长颈鹿一定很刺激。”突然,小猪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师:想一想,小猪想到了什么绝妙的好主意呢?
         生1: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的。
         生2:找来一把梯子,爬到梯子上去。
         生3:可以做一副高跷,踩着高跷去散步。
         师: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谁的想象最合理,最切合实际?
         最后经过孩子们的一番讨论后发现:小猪的脖子无论怎么伸长都不可能伸得像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找来一把梯子,虽然可以帮助小猪实现长高的愿望,但是梯子太笨重,移动起来不方便,只有跑回去做了一对高跷,这个办法最绝妙,既灵活又方便。不管孩子们有没有猜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参与到阅读中了,并明白想象一定要合理,切合实际。
         (2)有据猜测,前后联系
         阅读过程中对故事情节的推想,像播放电视连续剧那样,教师在和孩子共读故事时要在情节发展的关键之处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猜猜后面的故事,孩子们会凭着各自对前文的理解,事物的认识以及生活体验,想象能力等作种种猜想推测。《小猪变形记》这个绘本故事是靠反复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旋复式的结构。导读这样的绘本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旋复式结构,引导孩子们通过猜想情节,参与到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来, 让故事在孩子们的充分想象中完成衔接。如读到小猪变鹦鹉的部分,让学生猜一猜:①这时候小猪还想扮演什么呢?②怎么扮演的?③结果怎样?这时候,孩子们会根据前文的内容进行猜测,小猪想变成鹦鹉,因为之前几次,小猪看到谁就羡慕谁,想方设法变成它的样子,孩子们还发现小猪每一次变形,总是抓住某一种物明显的外部特征进行变形的,注重的只是外表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内在实质性的东西,所以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在猜测想象中丰富故事内容,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也使绘本教学更具童趣。
         二、梳理比较“很好玩”,发现故事的写作秘诀
         1.回忆梳理,构建故事地图
         故事地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故事的基础上,把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浓缩在一幅图上,再借助线条、文字、图案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提炼出来,用形式多样的各种图示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能较准确地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培养发散性思维。具体做法是:在初读绘本故事的基础上,给孩子们10秒钟时间,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一样,把故事梳理一遍,小猪先变成什么,再变成什么?通过梳理发现:小猪先变成长颈鹿,再变成斑马,接着变成大象,然后变成袋鼠,鹦鹉,最后还是觉得做回小猪是最幸福的,这就是故事地图。像这样从起点出发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起点,这样的故事结构,我们称之为圆形结构。(如下图)
        
         通过这样一梳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了,不仅对故事角色和故事情节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而且还发现了故事情节之间的内部联系,训练了思维的条理性和概括性。
         2.对比阅读——发现故事语言“很好玩”
         在绘本读写课中,对绘本的阅读只是一个开始。读绘本不是目的,而是通过读绘本发现文本的表达秘妙,读出写作的方法,解锁写作的密码,积聚写作的情绪。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一点点去触摸、感悟本表达的秘妙,在一次次印证中获得强化。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体悟到:原来,知识不是被告诉的,而是在语境的浸润中感悟、生成的。


         (1)结构的反复
         在以往的绘本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图画信息,重猜测想象,重续编改编,而对故事结构形式关注较少。而《小猪变形记》在故事结构上就很有特点,是靠重复的情节与句型来连接画面,构成旋复式结构。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每一次变化都是分成五段进行描写的,结构上都是按照主意→打扮→炫耀→提醒→结果,进行分段描写。像这样结构相同、情节相似、写法也相似的段落多次出现,就叫反复结构段。
        
         在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用对比的方法直观、明了地呈现在PPT上,帮助学生认识反复结构,学生看后一目了然,无需多说。从授课的效果来看,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简约而不简单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发现反复结构绘本故事的写作密码,而且也为学生创编故事搭建了框架,做好了铺垫。
         (2)语言的反复
         很多绘本不仅在故事表达结构上反复,而且在语言文字上也有很多的重复。由于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重复使人物的性格特征得到反复强化,形象更加鲜明,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也使孩子在熟悉的重复中得以一步步轻松把握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进程,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语言表达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小猪这五次变形过程中语言的反复,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表达之后,照主意→打扮→炫耀→提醒→结果,分版块进行梳理,最后将五次变形集中呈现在一张PPT上,学生一目了然。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让学生清楚反复也不能是无休止的重复,也得根据内容需要适可而止。这样刻画人物形象才栩栩如生,故事情节才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3)语言的变化
         《小猪变形记》不仅在结构和语言上都采用了反复,但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紧扣主题在每一次的反复中都出现了新的元素——“变化”,作者就是利用这种反复中出现的微妙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学、交流中进一步领悟内化:反复中都有哪些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发现小猪每次都能根据其他动物明显的外部特征来变形,每一次变形的动物不一样,打扮也不一样,描写的动作也不一样,如小猪变成长颈鹿是踩着高跷出门,变成斑马是跑着出门,变成大象是跺着脚出门,变成袋鼠是一蹦一跳的,变成鹦鹉又是拍着翅膀出门。通过对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以及动词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原来每种动物都各有特点,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发现语言不变中的“变化”,明白这样的反复以及反复中的变化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和推动、暗示故事情节发展服务的。
         三、角色转换“很好玩”,发现故事的审美情趣
         一个绘本故事,不论内容简单还是复杂,一般都包含三种价值:文学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对于小学生来说,绘本故事情节往往一读就懂,可是蕴含的深刻道理却是不易察觉的。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是抽象的说教,拔高的教育。因此,在发现故事内容和故事写作的秘诀后,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的美学意义,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审美情趣和文化熏陶。
         1.角色转换——发现创编故事“很好玩”
         绘本的语言往往非常简练,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反复的故事结构,简单有趣的语言是孩子们仿写、创编故事的好媒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习得的故事结构和反复的语言为思维、想象的支架创编故事。有了这样的思维支架,学生创编故事的难度降低了,想象力激活了。在思维支架的帮助下,学生根据已有的故事,很快在头脑中生成了新的故事。如《小猪变形记》中孩子们发现小猪经过了这么多次变形,每一次变形的结构反复,语言也是反复的,只是遇到的动物发生了变化,随之它的动作也发生了变化,要是小猪不遇到长劲鹿,斑马,他可能又会碰到谁呢?请同学们大胆猜一猜,把故事地图中的角色换一换,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需要变化的语言换一换,创编属于咱们自己的《小猪变变变》。
         创编《小猪变变变》
         还没等身上的泥拍干净,小猪又想到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怎么变形),又出门去了。
         路上,他遇到了_________。“嗨!”小猪跟_______打招呼,“我是_________!我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不是______!”________ 大笑着说,“你是一只______________ 的小猪。”
         小猪气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会发现,动物角色不同了,运用的语言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的,从而发现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好玩。
         2.角色选择,发现做自己最幸福
         学生在经历了阅读,习作的学习过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既然这个故事可以换成很多的动物,那为什么小猪不变成别的动物,又做回小猪呢?此时的小猪和故事开头的小猪还是同样的小猪吗?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小猪不管变成哪种动物,只有做小猪是最适合自己的。而且此时的小猪并非故事开头的小猪,他已经长大,已经懂事,对自己的生活最珍惜,懂得做自己最幸福。这也许就是隐藏在绘本故事里的教育价值,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从中悟出作品的审美情趣。
         统编版教材新增有“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我们可以理解这是提倡无压力阅读、增加阅读兴趣、学会阅读方法的有效途径。一本书让孩子自己去读,或者让爸爸妈妈带着去读,跟老师带着孩子在课堂上共读,其产生的效能肯定是不一样的。前者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孩子往往只关注书本的内容和故事情节,缺乏阅读策略与方法的学习。然而这些读物的作者大多是文学创作的高手,每一本读物中总有一两处明显的值得学习的写作方法与技巧,以及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教育价值和审美情趣。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往往难以察觉,视而不见。在日常教学中,只有教师善于发现,及时引导,从无压力阅读开始,让学生享受阅读乐趣,养成阅读习惯,陶冶心灵,积淀知识,并学会在阅读中发现,扩展阅读思维,真正让阅读与写作协同发展,比翼联翩。同时,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会在无压力阅读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