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阶段是学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要面临高考,所以拥有大量的复习任务。学生应该积极努力学习,温故而知新,不断突破自我,掌握更多的知识,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英语词汇是英语考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大量词汇可帮助其获得好成绩,但是很多学生对词汇复习并不在意,这就需要教师采取较好复习方案,引导学生完成复习任务。本文主要研究在高三英语词汇复习中,教师如何创新应用教材资源开展教学。
关键词:高三复习;词汇教学;合理应用;教材资源
在以往的高三英语复习方案中,教师采用大量的真题让学生掌握相关词汇的含义和语法,但是这种复习策略的效果并不好。题海战术让学生处于高强度的复习压力之下,学生虽然接触到很多的阅读文本,但是由于教师并没有对阅读材料深度挖掘,所以无法体现阅读材料的价值,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记忆工作,其教学质量不高。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义
本世纪初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至今已有些许成效。我国的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展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忽视具体的词汇和语法教学,应该通过讲解让学生获得英语应用的能力,让其可用学会的英语知识进行正当的英语交际。英语教师经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复习,但是长久以来,教学效果并不好,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在进行英语词汇复习时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脱离语境记忆单词,二是只会认词,不懂辩词。脱离语境记忆单词导致学生单词的记忆力差,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生词容易陷入困境,只知道单词的含义,不知道其具体用法。在学生日常写作过程中,经常将“We will select the best one to be the winner.”句中的select误用为elect。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为学生制定合适的复习方案,可实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式制定复习策略。教师对教材进行创新应用可弥补教材编写中的不足,更好的完成复习任务。
二、合理应用教材的复习策略
(一)通过建立情境激活英语词汇
英语属于一种语言学科,所以在制定词汇的复习策略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语言性,教师应该通过建立语言情境激活英语词汇,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了解英语单词的含义,还了解其具体用法及其相关词汇。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词汇只有嵌在上下文中才容易被记忆,才容易了解其用法。”教师在进行词汇复习时,应该通过一篇英语阅读文本创建教学情境,然后教师为学生仔细分析其中的关联单词,进而让学生理解词汇之间的联系,完成记忆工作。
如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Tra vel journal这一课程的词汇时,教师应该通过教材中的Reading中的课文了解其余词汇,如elevator等,便于学生记忆相关词汇。
(二)通过话题构建英语词汇体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话题来构建英语词汇体系,让学生更快速的记忆了解词汇本身及其同体系的词汇,提高单词复习的学习效率,了解单词的具体用法。教师通过话题构建词汇体系是对教材的合理应用,因为在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会以一个话题为核心,根据话题进行相关任务的教学,所以教师在进行词汇复习设计时,采用话题构建英语词汇体系是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如教师围绕食物等词汇进行复习方案设计时,就可围绕Healthy eating这一话题来进行,让学生从健康饮食这一角度延伸,认识更多的食物词汇,并将其分类。如spaghetti,bread,rise都属于energy-giving food;meat,egg,milk都属于body-building food。
(三)通过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创建情境、引出话题将词汇分类,让学生了解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如果学生仍以以往的学生方式进行学习,无法大幅度的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逐步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词汇的记忆不能单纯依靠死记硬背,应该让学生通过单词的音、形、义及单词特性进行理解记忆,从而真正了解单词的含义,掌握单词的用法。教师在帮助其复习时,应该帮助其找到单词之间的联系,如basket的含义为篮子,ball的含义是球,将单词组合成basketball就是篮球。
结束语:高三词汇复习对英语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让学生充分掌握单词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快速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时应建立情境,引出话题,将单词分类组成不同的词汇体系,让学生对其进行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单词记忆效率,提高自身的词汇量。
参考文献:
[1]石晴.建立主题目录,积累有效词汇——高三复习阶段英语学科阅读文本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101+104.
[2]柯昌英.高三英语词汇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3):351-352.
[3]刘红丽.以语篇为依托,话题为载体的高三英语第一轮词汇复习策略[J].英语教师,2018,18(03):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