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自主学练能力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起学生对运动锻炼的兴趣。在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体育教学中仍然遗留了部分传统教育的弊端使学生的体育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提升学生自主学练能力为目标展开教学工作值得思考,这也是本文将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问题;自主学练能力;提升策略
体育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体育教师树立“人本”观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推动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意味着体育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抓住学生的特点,确立主体教学观念、并在其指导下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综合过程使学生确立体育学习目标。这个过程还是需要体育教师起“主导”作用来创造相关条件,转变角色,但是就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来看,部分体育教师是没有做到的。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老套
有调查显示,大部分小学学校的体育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我国体育教育本就根基薄弱,人们的体育意识不强,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才逐渐加强重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就是教师安排学生认识体育的基础知识,课中让学生跑几圈步,做一下热身运动就不再安排其他内容,让学生自由活动,没有系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小学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年龄,此举削弱了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也无法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
2、课程内容单调乏味
小学体育教材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基础运动,而没有学习一项运动技能的具体的系统的过程。而且体育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活动中,基本很少依照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对体育教材内容不熟悉,在没有讲解引导的情况下很难对课本感兴趣。我国的体育教材是由国家发行,设置比较统一,学校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教学,而忽略学生的兴趣和身体特点。对于有些运动量大的锻炼,部分学生会显得吃力;而有些学生喜欢的运动科目,又没有编注于课本,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3、体育教师的素质不高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体育教师和学生的数量比应当达到1:300,实际我们不难发现,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是令人担忧的,学校对体育课的不重视使得体育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在学生的的体育课程设计上体育教师没有做好本职工作,也没有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有的体育教师甚至是其他任课老师代替上课,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练习体育的质量,能否让学生真正热爱运动,提高身体素质,达成体育教学目标就要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4、缺乏完整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对小学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完整的教学评价也是推动他们更投入运动锻炼的因素之一,也是考核体育教师工作效果的标准和要求,所以设立必要的评价机制非常重要。但是对于体育课程没有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也就使评价工作无法开展,教师按部就班的上课,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二者之间没有良好的评估和沟通交流,体育教学工作就没有进步的空间。
二、提升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策略
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小学学生的发展特征和身体条件,如何驱动其自主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体育教师就要从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自身素质和设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入手,思考相关的策略,基于此笔者的具体的想法如下:
1、教师践行新课程标准指示,创新体育教学方式
以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方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印象。体育教师需要加深自身对体育课程的理解,深入研究了解当前小学学生的运动兴趣、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的前提下,创新体育教学方式,开展体育活动。最新版的人教版体育教材中的体育游戏化教学就非常值得采纳,小学学生本质上还是儿童,爱玩游戏是他们的天性,以游戏作为媒介教授体育知识能够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如练习接力跑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将学生们分成两个小组,引入龟兔赛跑的故事,一组学生代表白兔,另一组代表乌龟;让学生两人一组展开比赛,比赛哪一组赢的队伍多,让他们猜猜最后是兔子赢还是乌龟赢?赢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以提升比赛的竞争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力,通过故事情境是学生感到有趣,从而完成练习。
2、教师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借鉴丰富课程资源
小学体育教材是国家统一的标准,虽然不完全适合每一个小学学生,但是体育教师可以在深入解读课本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借鉴其他丰富有趣的体育课程实践的内容来为教学注入活力。增加体育活动,扩充体育知识,除了规定的田径、球类、跳绳、跳远之类,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如街舞、轮滑、登山、摔跤、舞龙舞狮、踢键子、跳房子等等,对已有的教材作合理的自行扩充,补充资源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多样和精彩。兴趣是最好的导师,也是小学学生的运动主体意识,学生只有喜欢运动才会主动的去学习,去练习,从而在不断的积累中提升能力。
3、理论为辅,实践为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体育课最关键的还是要使学生动起来,课程的知识理论还是需要在实践中才能让学生理解消化,所以在课堂中还是要体育活动为主。教师就要做好具体的课堂设计,使得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有计划的安排,让学生不至于感到乏味和疲累。心理学中将愉快的情感确定为个人认识事物和实践能力的动力,所以对于课堂氛围的把握也是让学生发展个性和创造力的法宝。体育教师对比于文化课老师师生距离要更小,更容易和学生相处融洽,所以在课上教师需要用爱和积极的情绪感化学生,用鼓励和信任去驱动学生大胆的进行尝试和练习,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与肯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会建立良好的独立精神,对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把握,对学习和发展更有追求。
4、注重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要想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重视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体育课程质量的好坏在于教师,小学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更需要优秀的体育教师的指导。好的老师给学生以积极的正面作用,学生要独立的完成学习和练习运动既要扎根于牢固的专业基础运动知识,又需要有正确的运动和学习心态;而且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又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心都比较脆弱,科学的运动会促进其发育,反之将会对其身心产生无法预知的伤害,所以对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于考核要严格规范并加强。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状态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使命,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敏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建设对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健全人格和价值观导向是教师必须重视的内容,体育教师还需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
5、建立完整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体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只是对教师的工作做评价,更要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互。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才能使自身自主学练,那么对这些前提就要进行考核,以防止他们因为知识点遗漏而出现不规范现象或者运动损伤。教师在测评完学生的学习程度后就能依照情况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师生之间双双配合,为学生自主学练创造充足的条件。再者,还有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反馈,在交流中让教师了解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以便对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作出调整,提高学生的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师的工作质量。最后,还有学生对自主学练的评价,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通过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各个方面的改进,解决问题,为学生创造自主学练的环境,环环紧扣,使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提高,为今后的学习发展作铺垫。
参考文献:
[1]周俊华.小学体育“自主学练”教学策略探析[J].运动,2017(08):115-116.
[2]杨祥波.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提升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