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低压用户服务中,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等严重的制约了电网整体运行效率。结合以上的需求,本文主要结合当前物联网技术,提出一种基于配电网智能管控胸膛,并对该管控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与实现,以此实现对中低压配电网的智能感知。
关键词:配电网性能;智能感知管控;系统设计
1、整体架构设计
考虑到本系统设计的目的是让配电网及其设备能够“说话”,并对不同设备表达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响应,结合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构建中低压配电网智能感知架构。在该架构中,由终端感知层、信息汇聚层、通信网络层、管理应用层组成。其中终端感知完成设备信息采集。信息汇聚和通信网络层完成信息传输;管理应用层完成采集数据的分析。
1)终端感知层
终端感知层是基础,也是中低压配电网性能分析的基础数据来源。从该系统的整体架构部署来看,主要包括电能质量采集传感器、电能表、电能质量终端、配电开关等设备;而从功能上来看,主要是配网中的设备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加强对现场控制。
2)通信网络层
通信层介于感知层和汇聚层之间,主要为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接入和传输的业务。借助该层的网络,可以将采集到的配电网电流、电压等实时数据传递给信息汇聚层,然后再通过汇聚层,将数据传递给后台管理层。因此,从电能采集可靠性的要求来看,该层网络通信是设计的重点,也是关键。
3)信息汇聚层
信息汇聚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向下是为各类终端设备提供网络接入功能,并通过统一的网络接口,实现对终端设备数据信息的采集;向上是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数据库,并供朱站内各应用统一查询。具体来讲,主要负责以下几个工作:一是接入控制终端和相关应用模块的访问;二是接入各终端采集到的原始设备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存储和适当的加工;三是负责对前端的采集系统进行存储和数据管理;四是执行主站下发的相关控制命令。
4)管理应用层
管理应用层主要是对配网运行的状态、电网存在的故障等进行全面分析和管理,从而实现对配网的风险预警、停电监测、故障抢修、资源调配等各种电力业务。
2、通信组网设计
结合上述的整体架构,重点对通信组网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以保证中低压配电网智能感知的可靠性。而在通信组网设计中,整体的网络架构直接关系到网络的稳定性能,并直接影响到数据传输的可用性和准确性。而目前针对通信组网的模式,主要包括无线专网、电力通信网等。其中,比较典型的EPON网络,主要是以以太网光网络作为基础,通过一对多的传输模式,并采用了物理层和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协议,使得EPON网络具有低成本、高带宽等特点,并且能够与现有的以太网兼容,使得这种传输模式具有更好的安全机制的优点。因此在组网设计中,采用EPON模式实现终端对电能质量数据的采集。
2.1网架设计
在该网络架构中,采用网络架构进行搭建。具体包括局端主站、变电站、配电站等部分。其中,局端主站和变电站已经建成EPON光纤网络,对此在本文中,只针对变电站到终端通信的组网方式进行设计。具体则是通过EPON网络,将配电站中电能质量数据,通过交换机上传。
2.2组网方式
该网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局端设备(OLT);二是站端设备(ONU);三是光分配网络(ODN);四是光缆。
在这4个组成部分中,OLT主要被安装在骨干网络中,以实现骨干网与通信主站的通信连接;ODN则主要是线路的具体情况而定;ONU主要是通过通信串口与采集终端连接,同时与局部OLT进行通信,以将数传输给通信主站。为保证通信组网模式与架构的一致性,在具体的组网方式上,采用“手拉手”两点接入的方式。在该模式中,OLT1和OLT2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变电所,ONU设备安装在配电终端处,光缆中断或OLT设备失效时均能实现保护,由ONU设备选择接入不同的OLT。
当配网一次架构不满足两点接入的条件是,则采用两条不同的光路来实现“手拉手”的组网模式,以保证在单点接入的时候能够接入到其中的一个变电站。
2.3光分配网络拓扑设计
EPON光网络构建中,需要对拓扑结构、分光器级数和分路比进行设计。这些参数的获得,通常是根据环境来进行设置。EPON光网络中,对分光器的级数在理论上没有限制,但是每个ONU的光通道衰减根据要求的应该小于23dB;同时在实际的应用中,分光器级数越多,能够节省主干光纤的数量,但是这也会带来问题,那就是接头的损耗会增加,并且网络拓扑结构会非常复杂。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会对光线资源进行优化。另外在ODN设计时,则需要密切结合改造的需要,预留一部分光纤支路,为后续的新增的ONU奠定基础。
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是对ODN光通道衰减进行计算。所谓的ODN光通道衰减是指其允许的衰减,主要用S/R和R/S侧参考点之间的光衰减来表示,包括光纤、光纤熔接接头、分光器和光活动连接器等所引入的衰减的总和。在对EPON网络进行具体设计中,则以最远用户终端的光通道衰减核算来进行核算,核算方法采用最坏值法。
3、故障停电感知设计
感知层是该系统设计与实现的重点。而感知层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对故障停电进行感知。对故障停电来讲,其存在突发性、被动式等特点。因此如何在第一时间对故障进行感知,并对故障点进行第一时间定位和隔离,从而为及时进行电力抢修提供保障,是该模块设计的重点。因此,为提高故障停电处理的效率,减少配电网停电的时间,基于采集点设备配电终端采集到的各类信息,通过主动感知的方式对配网故障进行定位。这种感知方式采用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让系统定期对采集点的设备所采集到的状态进行搜集;二是在采集设备出现故障的瞬间,就是向主站发出故障报警信号。通过这种两种方式,可实现对包括中压和低压等用户在内信息的采集集成,并及时获取受到影响的客户群体,进而方便及时发布信息,同时也方便电力抢修部门对故障进行抢修。
4、系统应用成效
通过上述的设计,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成效:一是通过该感知系统,实现了对中低压配电网数据的实时感知和采集。在该感知系统中,结合各类自动化技术,实现了中、低压等电流、有功和务工等参数的采集,同时也试了对开关位置、零序过呀等遥信信息的采集;
二是实现了对配电网故障预警和停电管理。通过该系统,能够对中低压设备的状态进行监测,并提前对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了预警,实现对发生故障的快速定位和自动处理,并将事故的影响限定在最小的范围以内。同时通过该感知系统,与营销系统、电力生产系统等连接,从而加强了电网内部的信息共享。
三是实现了对电网的智能监视。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和实时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快速找到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从而为后续的电力故障预警奠定了基础。
5、结束语
智能电网感知管控的实现关键在于3个方面:一是在基础数据采集方面,这是一切感知的基础;二是在通信方面,这是感知控制的关键,保障数据能够及时上传给后台服务器进行分析;三是故障判断。本文则重点对采集和通信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在故障判断方面,提出一种主动感知的方式,进而提高了智能电网故障判断的主动性。而通过以上的研究,也为当前智能电网的故障主动感知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董旭柱,吴争荣,刘志文,等.智能配电网研究热点[J].南方电网技术,2016,10(5):1-9.
[2]张磐,李国栋,于建成,等.智能配用电园区综合能量管理技术研究及应用[J].供用电,2017,34(7):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