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那么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就会加深,这也是教育回归生活的重要体现。本文将从“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教学氛围的生活化”两个方面来对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现实生活,教学氛围,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教学设计要放在平常的生活中,从而吸引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探索,同时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将知识的学习内化为学生的自身需求,让学生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学知识,在知识学习中更了解生活。使其视野和格局得到真正的拓宽。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我觉得,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也应该注重让课堂回归生活化,重新变得“有血有肉”。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际,来谈谈我对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教学材料的选用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时间和空间上的隔阂感,在认知过程中也会出现不明确的现象。所以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培养学生扩大自身的眼界,积累珍贵的学习经验。 教师要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要善于将教材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将时事政治结合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当然,这需要教师自身有很好的素养,每天要关心社会新闻,国内外大事,在实际的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同时要多看相关的专业书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信手拈来,多使丰富有趣的社会实际生活的内容进入课堂。
在讲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最新的新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直面挑战,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与有关国家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同时也启发学生,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是多么重要,从个人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建设者和保护者,在这次的抗疫中,无数人关注疫情,为国担心,为国祈福,为国骄傲。让其联系自身,居家学习,不随便出门,戴口罩,不信谣,不传谣,勤洗手,讲卫生,好好学习,常怀感恩之心,也是为这个世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做贡献,有切身体会的教学会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也可以结合中国空间探索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天马行空”33天征途——神舟十一号星际旅程的事件。这些材料不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加印象深刻,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会从对外开放获取的成就里感叹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作为一名当代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学生也能从航天事业中感受到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深深感受到中国航天人为此付出的勇气、坚毅、努力。我们往往可以在材料的渗透中,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同时,在材料的提供上,我觉得可以精选,也可泛读,如果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辅助知识点的讲解,那么我们在材料的选用过程中就应该注意甄别,不能为了强化知识点而生搬硬套,牵强为之,这样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云,同时也会更觉枯燥无味。更不能随意挑选材料,文不对题,此时就应该精选材料,力求有时效性、有说服力。因为这些材料正是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学生就容易被调动起解读的积极性。而如果是泛读,我觉得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行浏览一下最新报道的国内外大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时政讲解,或者阅读报刊。这些方法都是简单容易操作且非常具有意义的。
2.对课本知识的生活化拓展
我觉得,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一部分是教师提供的,一部分是课堂生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自身要提供给学生很多时事材料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应该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来对课本知识作生活化的拓展。我觉得具体的做法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动口,多动笔来实现。
多动口,可以是通过教师设置一系列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来进行表述,也可以是学生通过讲演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学生依靠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课本内容产生联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从前体验过的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由此进行主动的探究。比如讲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个内容,可以组织学生看旧时的三大件,然后联系现实生活,说说现在的新三大件,可以让学生比较从前和现在服饰的不同,这些事物都是学生平常时常接触的,他们可以很详细的表述自己所知道,并因此而对课本要表达的意思更加了解。同时,教师也可把课本的相关内容排演成小品, 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来再现生活,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能促进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思考,促使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
多动笔,既指学生可以通过文字来进行表述,也可以是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加强了对教材的解读和情感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历史部分内容时,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研讨历史,多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历史,我们经常讲“论从史出”,学生在系统的进行历史学习之前,或多或少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同时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学生也会有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把这些写出来,我想对于学习历史来说,是事半功倍的。当然,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来让学生接受新知,就更是一种好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罗列归纳,多动笔多联系生活进行有益思考,这对于历史与社会教学来说,非常有益。再比如我们在讲地理部分《我的家在哪里》时,可以组织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家在哪里。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家在社区中的哪个地方,学生可以很熟悉的画出来。我们经常说,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让知识为我所用。我想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更好的学会学习和运用知识。
二.教学氛围的生活化
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是非常有益的。生本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的是人,而不是分数。所以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关心学生,应该力求人性化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本身多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历史与社会这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应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除了要对学生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因为我们学科所教授的知识都是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前或课余时间让学生通过听看读等多种方式了解一些周边和国内外发生的事情这种方式,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学生会在正式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因为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学生都有所耳闻,久而久之,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就被营造起来了。
教学氛围要生活化,要创新要个性化教学,还要每天教育活动反思,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真诚来输出相应的学科素养。如果吸收和输出守恒的话,学生就会受益颇多。当然,要营造教学氛围的生活化,我觉得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时刻注意自身的教学语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历史部分的讲授时刻,如果只是用教材语言,那么不免缺乏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组织恰当的教学语言来营造课堂教学氛围的生活化。我们要学会创造情境,用肢体语言、表情、声调等来讲一个历史片段,将历史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历史。完美打造与众不同过的历史与社会课堂,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的学习。让历史与社会课堂尽显生活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在平常教学中,教师的教,配合学生的感悟,恰当的触及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在相关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联系其生活,培养起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与社会的学科思维,要学会对大量的历史事件进行联系、比较,使其呈现点线面的相关联,同时又要让这种知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吸收。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要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设计合理的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有一个合理的预设,指导学生学会探索有价值的历史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素养。
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要让学生既放眼全球,又心系祖国,我们的教学责任,除了教授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平凡生活的感悟,塑造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这才是该门课学习的应有之义。要想让学生接受真正的教育,就必须过真正的生活。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所以我们历史与社会的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源于现实生活而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徐慧林,叶存洪.对话“教学生活化”[J].江西教育,2005
(12).
[2]魏宇嘉.中学历史教学的生活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