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问题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并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可以诱发学生内心深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創设具有启发性,充满悬念的问题情境。设计符合学生探究能力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关键词: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探索、启发性、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陶行之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小学教学参考由此可见,在一定的程度上,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问题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数学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的问题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并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可以诱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中,不断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探索。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合理有效的的问题情境应该是与学习内容有直接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既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感悟相应的数学原理、规律,引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促进学生对问题不断进行深入地探究。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55页中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有一些平面图形,看看可以怎样分。教学时,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分类。学生在前面分类的基础上找到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并且说出了自己的道理,使学生体会到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而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这样一来,看似简单的题目,学生竟然找出了三种分类标准:一是按大小分,二是按颜色分,三是按形状分。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学会了分类,又体会到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于有趣味性的情境,他们的知觉活动能较自觉地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故事性、有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小学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创设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猜数游戏,你们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我立即能猜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你们信吗?”我接着说道“不信,你们说数老师猜。”被我这么一说,学生的学习欲望被调动起来,他们都想给老师出难题,难倒老师。随后学生说数,我来猜,每次都猜得很准确,猜几数后,我故设悬念:“老师厉害吧,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老师能猜得又对又快吗?”学生的学习欲望再一次被激发了,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索,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由于刚受到上节课“2、5倍数的特征”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学生只围绕个位数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我从学生认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出发进行提问:“能不能换个角度想想,每个数位上的数都要考虑。”这准确而又恰当的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顿悟并验证了猜想。概括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体验到思考乐趣的同时,明白对于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从而真正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教师要创设具有启发性,充满悬念的问题情境
悬念是一种预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时,往往注意力较集中,思维更容易被激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具有悬念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生活中什么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或接近三角形的,你想用什么方法计算它的面积”,由于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四、设计符合学生探究能力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探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开放性的问题具有解题策略的发散性、创新性和答案不唯一的特点,要求学生要充分联想,又敢于创新,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复习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某瓷砖厂要生产一批地板砖,你能设计出多少种面积是36平方分米的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地板砖呢?长和宽都取整分米数。如何能设计出大小、形状不一的地板砖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学生探索出了几种不同的结果,即1×36,2×18,3×12,4×9,6×6等几种不同的答案,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巩固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又能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问题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数学教学问题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体会到学“问”之美,同时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还能诱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让数学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