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期   作者:肖春仙
[导读]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心,渗透多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实践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很有必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究出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四种策略:创设学习情境;挖掘教材价值,拓宽学生视野;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研究课题,保证研究方。
         关键词: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的创新途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与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认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积极投身于研究性学习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总结出有效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四种实践策略:
         一、搭建研究平台,创设学习情境。
         传统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距甚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势在必行。
          组建小组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小组组建可由学生自愿组合,笔者所教班级是笔者事先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分好的4人小组。研究性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小组合作探究一方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另一方面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创造了条件。
          除了组建小组,教师还得搭建班级交流分享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成果交流,学生通过彼此分享学习的成果,能催化学生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感受学习的意义。
二、挖掘教材价值,拓宽学生视野
          高中教材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个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教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只要运用的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的具体做法是将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课后练习转换成研究课题。这样,学生对课文比较熟悉,便于开展讨论研究,这既增强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220班李杨同学负责的学习小组研究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形象,该小组通过阅读《水浒传》、上网等方式查阅了大量资料,写出了观点新颖独到的总结,对林冲形象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认为林冲智谋过人,武艺高强,但也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一面,他的典型性集中体现在“义”、“忍”、“狠”三个特点上。小组汇报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得到师生认可。221班杨晓洁同学负责的学习小组研究“苏轼生平事迹”,他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研究积极性,分工合作搜集研究素材,集全组之力写出了研究总结,成果汇报时分别从“苏轼生平简介”“苏轼诗歌风格”“苏轼诗歌评价”等方面进行汇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些研究性学习,既源于课堂,又不拘泥于课堂,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语文教学的魅力得以充分体现。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乡村中学,初中没有接触过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而正是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他们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比较陌生,但并不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一)开设师生国学小讲堂
          学校是传承文化,弘扬国学的主阵地。笔者所在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太保山东麓,校园内有尊奉孔子的“思齐台”和纪念流放滇南的明代文学家杨慎的“状元楼”,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国学教育创设了适宜的环境。为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语文组开展了以“宣讲经典,传承文明,提升修养”为主题的师生传播中华“国学”精粹的活动。185班蒋云德同学对国学非常感兴趣,他和他的小组进行了《杨升庵生平事迹研究》并在高二年级“国学小讲堂上”开讲,让同学们认识了状元楼的来历,知道了状元楼楼主的生平事迹,这不仅激发了同学学习国学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编演课本剧
          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经典篇目:《祝福》《雷雨》《鸿门宴》《孔雀东南飞》《荆轲刺秦王》……这些篇目有很强的故事性,均可改编为课本剧剧本。编演课本剧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品读课文时,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从解读到改编,从改编到表演,个人创造性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
          编演课本剧的过程是一个合作创造的过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苏武传》中苏武、单于、卫律、李陵身份、四个性格迥异的的人物。学生要编演成功,就必须先写出剧本,然后召开专题会议,分配任务,确定总策划、编剧、导演、演员。在此基础上,演员要熟读剧本,在演练过程中,“演员”必须合作分析、合作揣摩、合作演练,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学生必将终身受益。
          笔者所在学校已成功举办三届以“”弘扬国学历史文化,品味戏剧艺术魅力”为主题的课本剧编演活动。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还为学生探求解决问题和语言表达创新了途径。
          四、提供研究课题,保证研究方向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有学生自定,也可由老师提供研究课题学生选择。因为高中学习任务较重,笔者所在学校的研究性学习也还不成熟,研究课题主要由教师提供。如:
          文化类的:对联欣赏与写作、追寻在保山留下足迹的文化名人、民俗文化研究;文学类的:苏轼生平事迹研究、如何解读赏析外国小说、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探究、追溯诗歌的源头—《诗经》艺术探究;人物形象鉴赏类的: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研究、由《三国演义》看曹操、《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形象探究;思想探究类的: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传记文学中的精神力量;语言运用类的:保山方言的研究、流行歌曲词研究、网络语言存在的问题及规范化研究、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分析类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中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及分析。
          教师在学生选择研究课题时提供可供选择的题目,让他们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也保证了他们的研究方面。当然,不同的年级,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自觉性;能放飞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何跃.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性及运用[j].中学语文:下旬,2011
         [2]何培峰.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
         [3]何朝霞.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筛选的一点尝试[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