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马卡连柯说过:“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上课前我总是设计好了教学思路、备好教案和一肚子的想法走上讲台。可是,不安分的学生、奇怪的问题、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你感觉有点手忙脚乱。但意外情况中不乏有:学生灵感的闪现,偶然发现等等。
那是一堂实验课,研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应该说本实验成功率几乎是100%。但就是在这稳稳当当的实验中发生了意外。
【案例描述】
一、机械效率肯定小于1……
教学预设:测出小车的重力和在斜面上拉力、量出斜面的高度和长度,测出的数据几乎100%符合实验结果。
展示右图的装置,“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你们都会做吗?”学生异口同声说:“会”!学生迫不及待地用小车正面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几分钟后,学生完成实验。
小组汇报实验,测出的数据也在我意料当中。
“有没有哪个小组测出的机械效率大于1的?”
二、我们测出的机械效率大于1……
“我们组怎么测出来的机械效率是157%?”黄小平轻声地说。
“机械效率怎么可能大于1,肯定又是粗心大意造成的。”我心想。
“重新做做看,是不是读数时读错了。”我不以为然说。黄小平红着脸不吭声了。我想,她肯定意识到机械效率不可能大于1,更何况这么离谱的数据。
“我们小组测出的机械效率也大于1。” 刘瑜的声音低如蚊子,
“什么?”我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我的大脑迅速转着,想着其中可能的原因。
“为什么他们两个小组同学测出的机械效率都大于1呢?”我把这个问题踢给了学生。
“会不会是因为实验操作不规范造成的?”
“请把你们的实验过程演示一遍好吗?”
黄小平上台很快演示了他们小组做的实验(如右图)。
他们测出的数据确实大于1,我一下了懵了。
三、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他们小组把斜面的长度量错了,应该是从小车的尾部和尾部的位置(即A和B点的距离),但她们却量的是小车的前部到顶端时尾部的距离。”李琦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原来这个实验操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
“还有,他们在测高度时,是从最底部开始量的,但是斜面是有厚度的。”陈彬说。
学生议论纷纷。
“请同学们讨论,本实验中哪些情况会造成测出机械效率变大或变小。”
一个问题激起千层浪,学生投入到积极的讨论当中,看来他们也实在太想知道自己测出机械效率大于1的原因。
学生归纳出机械效率变大、变小的原因有:弹簧秤没有匀速拉动;弹簧秤的钩与弹簧秤没有平行;没有减去斜面的厚度等等。
正当我为正突如其来的拓展高兴时,突然王华同学说:“我们也是没减掉斜面的高度,怎么我们测出的机械还是小于1?”
王华小组上台演示了她们的实验。
“老师,因为王华是用小车背面做实验,摩擦力较大,额外功所占的比例大,所以测量时对机械效率影响不大。”林正宣同学话音刚落,教室再次自发响起热烈的掌声。
一个合适问题真能挖掘出学生的智慧,从中可以看出问题提出时机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斜面机械效率。”
文章说:“减少摩擦力,如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潘学慧说:“可以增大被提升小车的重力。”
……
4.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教学内容还没完成,铃、铃、铃……下课了。
“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学生纷纷说道。
【分析与思考】
说实话,在课前我根本没有想到这节课会上成这个样子,从“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这句话看出,学生喜欢这节课。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获得却是一般课堂中所没有的。我在被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和敏锐的观察力所感动之余,也引发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深深的思索:
一、精彩―无法“预约”
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教学过程中,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种种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而这往往正是课堂最出彩的时刻。
这节课中,教师也是做了一些准备。然而这样教学设计在却在学生错误的实验之后就不复存在。因祸得福,从这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情急之下的调整是成功的,不但达到课前预定的目标,而且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是什么?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科学精神吗?这种精神即使在我们教师身上也很难找到。
二、预设—呼唤“开放”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正是由于教师大胆放弃原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讨论,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的实验方案,促成了学生的讨论和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要求教师放弃“预设”,只是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环节要有弹性、有留白。对课堂上的“意外”,而要利用这个偶发现象,巧妙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二次、第三次设计,从而去推进课堂教学。
三、亮点—需要“捕捉”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与交流,因此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照搬“预设”,要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1、营造生成环境。“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本节课教师教师始终抱着欣赏和信任的态度,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学习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
2、捕捉生成亮点。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亮点,如何及时捕捉,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挈机,需要教师敏锐的眼睛、智慧的头脑,并随时进行引导。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组织教学,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艺术化和艺术化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发展、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光点”,甚至是一个意想不到的“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