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好教师 培养创新人才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期   作者:王 敏
[导读]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一个令全社会共同关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曾说过: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时代呼唤好教师,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才可以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
         一、爱心是好教师的前提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的现代教育家霍懋征信奉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初听起来,此话很难让人接受,然而霍懋征老师就巧妙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其长、助其困、励其志,用这份尊重与理解,霍老师创造了60年没有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奇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她用自己全部的爱去奉献,对教育、教学孜孜以求,将爱付诸实践。
         1.重在切实落实救育公平。教育公平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则体现在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分出身高低,不分贫富贵贱。霍懋征老师就是这样怀着公正之心,践行公正教育。因此她对学生的爱是真挚的、公平的,她把自己的爱均匀地洒向每一个学生,像阳光普照大地,又如皓月高悬夜空,给每一个角落送去光明。学生们就像青青芳草,在霍老师阳光般爱的温暖下,茁壮成长。
         2.重在以身示范。霍懋征老师从不像唐僧般念念叨叨。她深切地感到学生是教师行为、情感、性格、意志、为人的翻版。小学时代是一个人最佳的模仿期,教师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自己去做,学生也会亦步亦趋。霍老师正是将追求完美的自我作为教育孩子的最好途径。
         3.重在参与与期待。霍懋征老师深深明白来自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因此,她在对学生的期待中蕴涵着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对学生真挚的情感,并以此来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向学生表示信任与尊重,其教育和感召的力量往往胜过滔滔不绝的大道理,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也是最渴望的。在霍老师的班上有个爱下象棋的孩子,经常逃课,找人下棋,与人比高低。一天,她对孩子说“听说你爱下象棋,放学后下一盘好吗?”第一盘霍老师故意输了,学生特高兴。霍老师说: “我不服气,再来一盘。”第二盘他输了,他不服气了,但第三盘、第四盘、第五盘都输了。他服气了,“霍老师,您真棒啊!” 霍老师趁机说:“我虽然下得比你好,但你看到我到处找人下棋了吗?我不能因为爱下棋就不上课呀。以后我们在课下交流,互相提高怎么样?”从此,这个孩子开始好学习,再也不逃课了。
         4.重在赏识与激励。霍懋征老师激励每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她用“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这把金钥匙打开学生的心灵。为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而豉劲加油,使他们感受到由于各自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老师说: “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传给学生,使学生成才;做一个铺路石,让一届又一届学生从自己身上踏过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只有一个对教育充满爱心的人才能说出如此的言语。
         纵观我国近代其他教育家斯霞、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桂贤娣……他们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全身心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孩子。播下了爱的种子,开出了爱的花朵,结出了爱的果实。他们也是世界上精神财富最富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二、创新是好教师的素养
         我们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时代呼唤有主体性的人。社会需要培养出亿万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教师再也不能去充当工具,而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自己首先成为一个有主体意识的创造者。一个有创造精神的教师,他的学生往往敢于超越、生机勃勃;一个会思考的教师,他的学生往往善于探索、才华横溢。
         大家熟知的魏书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界的传奇人物,他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资格培训,学历也只达中学,却有“现代孔子”之称,甚至在中国教育界形成“魏书生效应”,堪称当代教育改革家。认真学习魏书生事迹,他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创新,可以说创新是魏书生一生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绚丽多彩,班主任工作艺术高效,素质教育理念高瞻远瞩……
         魏书生教书育人点子多,称得上是教育界的点子大王,像他想那么多点子,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到的”(吕叔相语)。正是这些创新的点子,帮助他创造了教育教学上的奇迹。他担任实验中学校长兼两个班的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一学期教材用30多课时就讲完了;他不批作业,不改作文,但他的学生升学成绩却能比重点中学平均高7.8分……
         窥一斑而知全貌,通过魏书生解决班级管理这一难点,我们就可感悟“创新”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1.代谢机制。设立了值周班长(自报,轮值两周),值日班长(按学号轮值),这些同学与常务班长、团支书、班委会成员一起,各有不同职责,共同负责班级各种事务的处理。同时魏老师要求学生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凡事皆有章可循。这里的临时班长制,就是所谓的代谢机制,班长像人体血液一样,不断循环,常换常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协调机制。魏书生老师始终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相互管理上。另外,他让学生办《班级日报》,沟通了同学间的联系,促进了班集体的班风建设,并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强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为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的管理注意整体规划,分层管理,内外协调,有序运转。由此可以想到,魏书生老师的“协调小组”在班委的“执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剂的作用,提高了班委的活力。
         3.督导机制。
         魏书生老师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学生民主参与。

反映在他们师生共同制订的“班规班法”中,涉及的范围很广,有思想教育、有学习检査、有纪律監督、有多种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内容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魏书生老师的班级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可以想象,一个“督导组在对班委起着规范、监督、制约的作用。
         4.引导机制。魏书生老师创造性地创设了多种自我教育形式,例如写“说明文”,写“心理病历”等,大力倡导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帮助他们在心里筑起第一道防线,以尽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另外,他大大强化了规划、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参与,通过引导学生制订班规班法,既使学生的意志与愿望通过合理渠道得到了满足,又密切了师生关系,同时由于学生有为自己的目标负责的倾向,所以它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真可谓一举数得。
         像魏书生老师一样,历数每位教育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霍懋征老师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真正做到高效课堂。
         古人云: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生受用无穷。霍懋征深谙其中的奥妙,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乐思、善思,使其学得生动活泼。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霍懋征老师反复研究,提出了被称之为“霍式教学法”的“五多四好”,即“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练,课前复习好、课上学习好、课后复习好,运用实践好”。在课堂上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注重生成,依据学生理解的困惑点,精心设计问题,启发诱导,层层推进,使学生掌握规律,使其认识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不断达到新的境界,从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达到教是为了学,是为了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霍懋征老师几十年以前就是尝试和推行这些做法可称是我们现在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高效课堂的鼻祖。
         斯霞老师说: “教学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
         凡是听过斯霞讲课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她和学生自始至终融为一体。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又是教学的主体,在她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往往比讲述多,学生的发言往往比教师多。这样就把学生的精神提了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组织他们去思考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有一次,讲 “笑嘻嘻”这个词。她让学生看她脸上的表情。学生们见斯霞咧着嘴,眯着眼,都说老师的脸上笑嘻嘻的。受了老师的感染,一个个小险上也绽开了笑容。斯霞接着问大家,除了“笑嘻嘻”还有什么词表示笑的?学生们有的说“笑眯眯”,有的说“笑哈哈”有的说“笑呵呵”。斯霞又问,“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么不同?立即有学生回答,“笑哈哈”是张开嘴在大笑,“笑呵呵”嘴张得没那么大。她最后又问,这两个词与“笑嘻嘻”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说,“笑呵呵”和“笑哈哈”都有声音,“笑嘻嘻”没有声音。这样一连串的引导、提问,使学生们不但理解了“笑嘻嘻”这个词,而且对笑的各种形式有了系统的认识。
         这样一堂堂生动活泼的讲课,一层深一层的提问,正是斯霞老师严守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识字教学原则,她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原则,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不露痕迹地把思维引向深入。
         三、阅读是好教师的土壤
         提起名师窦桂梅,教育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课堂教学智慧、细腻、唯美,她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所有的细节展现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
         品读窦桂梅老师的教学历程,她的成长并不顺利,师范学校毕业的她首先经历了五年的代课生涯,这五年或许没能让窦桂梅老师去全身心投入真正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但这五年的经历,给了她更为丰厚的知识积淀,凭着一股勤劲儿,窦桂梅老师向书本学习,几年来她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凭着一恒劲儿,窦桂梅老师向名师学习,几年来她写下了10余万字的教后记。
         窦桂梅老师在自己的读书手记中曾经写道: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一个人只有在读书中才能体验生命的滋味, 身体自然得到运动,大脑自然得到运转,心灵自然被酬劳。我每晚坐拥书城,甚至将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读书和记录,每每读书至深夜,甚至凌晨,我总感觉自己生命的花朵在黑夜中尽情地舒展绽放。
         大量的阅读和课堂实践,使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一天天成熟起来,那种返璞归真的艺术魅力,那种激情四溢的审美取向,使大家每每在窦桂梅老师的课堂中能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一种艺术的自然和流畅。
         享誉世界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里,也重点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我就有一套个人藏书——这些书是我的老师,我每天都去向它们请教:真理在哪里?怎样去认识真理?怎样才能把人类积累、获取的道德财富,从年长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传授到年青一代的心灵和智慧中去?这些书也是我的生活的老师,我每天都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求教它们:怎样生活?怎样才能成为自己的学生的楷模?怎样才能使理想的光辉照进他们的心田?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心理学方面的书)。希望你的个人藏书里有以上这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希望你到了你参加教育工作满十年的时候,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你才可以说: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的。只有每天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你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心教材内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的思维情况的关心。这是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努力向它攀登。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新时期,新发展,新要求,新展望,“钱学森之问”一定会激励中华民族开拓创新。身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在新时代召唤下,心系祖国,强化学习,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大胆创新,潜心执教,培养亿万中华民族杰出人才,开创一个新的伟大时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