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 133400
摘要:在语言学中,对语言声音的探究之风由来已久。本文综合当代几位语言学学者的观点,对语音学和音系学之间的异同、语音学的主要分支进行的较为清晰的阐述。
关键词:语音学;音系学;语音学分支
绪论
语言学中的语音与音系之争存世已久,现在的研究中随着各位学者对语音表义所指功能研究的深入,音系学越发为大家所认可。学者(马秋武:2015)指出音系学、形态句法学、语义学是构成现代语言学的核心领域。
1.语音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和表意手段(许余龙:2010)。在探究语音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解释组成“语音”二字的“音”字。音,即声,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根据第一版中国百科全书中的定义,“音或声音,一般指人耳了能够感觉到的空气振动”。就语言的物理属性而言,声音首先是客观存在的,是能够为听觉所感知的物质存在,自然根据语音的这一属性可以展开系统地研究,这就是语音学,其研究对象侧重于语音的物质属性。
考察语音物质属性的语音学,人类的言语交际分成五个阶段,具体如下图所示:
.png)
图片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
阶段一是发音刺激阶段,说话人的语言神经系统产生脑电波,将需要表达的信号传递给发音器官,进行语言学到生理学的转换;阶段二是发音阶段,说话人通过包括肺、声带、口腔等在内的发音器官发声,向物理声学转换;第三阶段是传送阶段,产生的声波通过介质(最常见的是空气)向听话者传播;听话者接收到来自说话者的物理声波为第四阶段,即接受阶段,这一阶段是声学向生理学的转换;最后是第五阶段,听话者的耳朵将声波转换成神经信号,通过神经网络传递给大脑,完成言语交际(见Brosanhan & Malmberg 1970:4-5)。其中第一阶段和第五阶段完全在人脑中完成,随着测验方法的改善和测试仪器的进步,对这两个阶段的研究从感知语言学(又称心理语言学)发展为现在的神经语言学并逐渐向认知音系学发展。传统的语言学研究对象仍然是第二、三、四阶段,分别形成了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和听觉语音学,其中我们最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发音语音学。
2.音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和语音学一样,音系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语音,但不是语音的物理属性而是功能系统,即人类是如何运用语言中不同的声音物质特征来组成一个可以辨别语义的系统。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岑运强:2012)。对语音社会属性的研究是另一方面——音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有三种基本经典理论模式:
2.1音位学
从功能的角度对语音的分析导致了音位理论的产生(许余龙:2010),音位,指的是在某一语言中从区别词或语素角度划分出来具有区别语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这一具体语言中的一套数量有限的音位构成了该语言的音位系统。区分语音学和音位学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学派的突出贡献(刘润清:2013)。特鲁别茨柯依、雅克布逊等学者为了能够精确的描写音位,采用替换测验法,建立区别特征分析各种音位对立。音位也可以看成是由一组区别性特征构成最小语音功能单位(许余龙:2010)。在这个定义中,音位有三个特点,1.它具有区分功能;2.不能再分成具有更小区分功能的语音段;3.只能用区别性特征来确定。此处的区别性特征是指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音特征,而非语音学中的音素区别特征。
音位还可以分为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两类,每一种语言中的音段音位都由数量有限的元音和辅音音位构成,而一些同样更够区分语言意义却必须依靠音素的语音特征就是超音段音位。当然,在实际研究中还有很多语音现象需要探讨,比如语调,音素在语流中的同化、异化等等。音位学的研究范围还包括比在音位构成中比音位更高一层次的音借,即音位的组合方式。音节也是语音结构单位之一,音位及音位变体的相关分布和特征都要放在音节中加以说明(许余龙:2010)。
2.2韵律分析
韵律分析不以音位概念为基础,也不以标音需要为目的,而是“为分析各种语音特征在不同语言的话语中发挥作用的种种方式提供一种范畴框架”(Robins1980:126)。韵律分析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音声单位和韵律特征。与音位学只注重语音中的纵向聚合关系不同,韵律分析同样重视语音中的纵向聚合关系和横向组合关系,在分析中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此外音位学被认为是一种单系统的音系学,而韵律分析是一种多系统的音系学,它的多系统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语音分析可以根据词汇和语法层面上的信息将一些语音现象放在不同的系统里处理。第二,语音结构中不同位置上的音声单位和韵律特征可以建立不同的系统。
2.3生成音系学
随着1968年乔姆斯基和M•哈勒的《英语语音模式》的问世,生成音系学的时代也到来了。生成学派的最大特点是抽象性,生成音系学也不例外。在音位区别音位区别特征理论的基础上,生成音系学用形式化的方法研究语音,把语音作为一个动态的系统来研究,所关心的问题主要是语音的生成过程。
此处所做的介绍目的是对生成语言学、生成音系学有大致的了解,激发阅读者的兴趣。生成音系学是整个转换生成语言理论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从表层句法结构到语音体现之间的转换生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png)
生成音系学认为,表层句法结构中的词项由一组语音符号组成,每个语音符号又由一组基本语音特征组成,这就构成了语言中抽象的系统音位层。这是语音的内在深层形式;语言的语音体现代表了语言中具体的系统语音层,这是语音的表层形式。原则上生成音系学的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1)对两种语言中的系统音位加以比较;(2)对两种语言中的语素结构制约形式加以比较;(3)对两种语言中的语言规则加以比较;(4)对两种语言中的音段音素系统加以比较(Gussmann2984:174)。
结论及展望
对人类语言发音的研究由来已久,从索绪尔区分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逐渐建立现代语言学理论开始,学者们对语言声音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语言理论的不断完善、发展、丰富,使得我们对发音的研究也在进步。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音位和音系的区分、探讨,从定义上来正确地分别音位和音系。语言学的发展在进入当代社会后,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各类各家观点互相争鸣,在结构主义传统音位学和转换生成音系学为主的现代语音研究之外,认知音系学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其主要观点有音系结构具有底层表达式和语音表达式两个表达平面,表达式的结构是由无序集构成的线性序列等。
参考文献
[1]马秋武 赵永刚,音系学、语音学与语音教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2]胡壮麟主编,《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第5版
[3]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年第1版
[4]许余龙编著,《对比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