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优质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期   作者:葛兰艾
[导读] 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铭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全文。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铭这种文体,积累文言词句,朗读并背诵全文。
        ②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主旨。
2、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课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意。
        ②自主学习体会,小组探究短文在风格上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学习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背诵全文。
三、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四、教学准备:
        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有关 “背景资料”、“铭”的链接。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别墅,要得到它,必须天天说虚假的话,做自己违背良知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怡人,有志趣相投的朋友相伴。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学生回答:A)
        同学们的选择和唐代的一位文学家很相似,他就是刘禹锡。刘禹锡特意为自己选择的陋室写了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究竟是怎样的一座陋室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文本《陋室铭》(板书课题)。
(二)自主阅读,感受主题
1、知识链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铭文叫“墓志铭”。
2、作者介绍知识链接
        课文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772—842年),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等。
3、写作背景: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他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他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4、读准字音:
        德馨   xīn    苔痕tái      案牍dú     鸿儒 hónɡ rú   何陋之有 lòu   西蜀  shǔ
5、朗读 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断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学生参照注释和工具书,弄清画横线词语的含义,疏通语句文意,在班级交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在班级交流展示。
(三)互助阅读,提炼主题
1、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为什么这样写?(学生同桌间互助学习,探讨学习结果,在班级展示)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虚衬实,以山水作类比,引出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因为主人的“德馨”而“馨”,从而点明文章的主旨“德馨”。
        陋室不陋。
2、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学生自主读课文,梳理出问题结果)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陋室环境,陋室中人,陋室中事的?(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然后在班级展示。)
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②描写陋室中人的句子是:
③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3、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陋室”不“陋”的?(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下面的表格)
  ①环境清幽宁静
②交往人物的不凡
③情趣高雅
4、作者在本文提到诸葛亮、杨雄有何作用?(学生同桌间讨论)
明确: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的高尚志趣和抱负,以此类比,证明“陋室”不陋。
5、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
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四)集中赏读,归纳主题
1、《陋室铭》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达作者的什么样的情趣?(学生小组内探究学习,得出学习结果。)
   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分析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借助以往学习的经验,探讨托物言志,联系课文分析)
托物:— 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 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 贫乐道的情趣。
如:
梅花            凌寒飘香              坚韧不拔
不畏风雪              不屈不挠 
(五)拓展阅读,应用主题
你觉得下面的《闹学铭》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请发表你的看法。(学生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分不在高,有卷则行;
学不在深,在校则灵。
斯是课堂,唯我闲情。
手机偷摸拍,纸条有花馨,
琢磨玩吃鸡,嘴里嚼零食,
可以周工梦,游四海。
无语文之乱耳,无英语之烦心,
自习演闹剧,夜里摘明星。
惬意曰,闹者为赢。
(六)板书设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