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目前,院校专业建设模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变革与创新的步伐,为应对发展挑战,顺应“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亟待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构建符合院校自身特点的专业建设模式。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与配套双师队伍建设模式,以供参阅。
关键词:校企合作;中职院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引言
校企合作为院校各专业体系综合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和技术支持,对提高院校综合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与配套双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意识,教师选聘机制、考评机制以及管理机制等都不够健全,导致院校配套可用双师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笔者认为一种好的专业建设模式为符合院校所在地域经济发展情况结合自身基础的课程体系,同时完善与之对应的双师队伍建设策略。为了有效促进中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和价值,有必要对校企合作中的专业课程体系与配套双师队伍建设进行深入探究。
1校企合作背景下课程体系与配套双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方案》(发改振兴[2015]2013号)和《关于公布首批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办振兴[2016]1171号),确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首批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方案中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学校两个办学主体作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种情况下,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体系与配套双师队伍构建模式,其意义价值十分重要。
因此,加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课程体系与配套双师队伍建设,既能为行业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产业的转化升级,又能为中职院校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标准,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2.1校企共建岗位核心知识技能课程建设
建设岗位核心知识技能课程建设岗位群中各岗位除了具有共同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之外,还有核心的知识技能要求。因此,要实现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零距离,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必须是一致的,将职业能力转化为教学目标,这个过程必须有企业人员的参与。经过岗位课程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岗位群中某个岗位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够通过该岗位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鉴定。因此,要完善核心知识技能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
与此同时还要完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课程建设要完全实现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零距离,就必须让学生在未来具体企业、具体岗位上顶岗实习。在学生学完岗位课程之后,马上进入教学实习环节,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由学校组织、校企双方协调落实学生具体的教学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实习岗位中顶岗实习六个月,并在此期间完成与岗位相关的毕业设计,完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理论指导创新”的教育教学过程。
2.2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多样化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同时,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微课教学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模式。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可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 (理论 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作品创作、单项操作、项目模拟等形式;也可以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形成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3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3.1校企融合背景下的教师企业实践锻炼
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是校企融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企融合的框架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时,教师能够选择与学校具有深度合作关系,且具有一定合作基础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但可以保证教师实践锻炼的效果,同时还能增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增强高校的科技服务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来说,由于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往往是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教师在锻炼过程中可以增强对锻炼所在企业的了解,包括企业文化、管理机制,并将其融入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增强学生对目标就业企业的了解,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新近员工的培训过渡期,降低培训费用,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
3.2对师资队伍进行系统化培训
院校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对教师队伍加强系统化培训。因为院校在师资力量引进中,教师来源比较宽泛,所以在教师培训中要注重普适性,对其进行职业教育方法、心理学、职业教育学等基础培训,使其充分掌握中职教育理论,提中职业教学能力。由于中职院校设置有多种类型的专业门类,并且专业建设具有一定多变性,所以在师资队伍培训中,需要专业培训人员结合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状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实践操作培训,促使中职教师可以掌握最新新型行业技能,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与时俱进的掌握新型专业技能基础上,提高教学有效性。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教育,需要保持培训内容的可持续发展性,及时更新专业技能培训和基础培训内容,结合经济社会变化和发展,及时更新和调整专业设置和培训教育方向。
3.3创新用人机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院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亟待推进,要进一步扩大院校的用人自主权。一要建立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对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院校在校生数量变化情况每3至5年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总量;二要建立符合中职业教育特点的公开招聘制度,按照公开招聘政策规定的程序,院校可自主从企业引进紧缺专业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校任教;三要深化教师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聘用办法和规范聘用程序,彰显职业教育集团的集团化办学优势,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支持集团内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中职院校师资的互聘互用;四要率先开展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合作企业或兼职教师牵头申报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研究项目。
结束语
总之,加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课程体系与配套双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而当前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这两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不仅需要院校的科学谋划和分步实施,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双方共同合作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陈亦南.德国双元制视角下的国内外校企合作对比分析[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9(03).
[2]单文周,李忠,周丽艳.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施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9(05).
[3]李英辉,乔振民.校企合作背景下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