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浅析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4期   作者:吕兰颂 付娟 张丽霞
[导读] 摘要:地质灾害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地质灾害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施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是今后地质灾害治理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基于融合多要素的治理理念,对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进行了浅析,可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 生态化 景观 绿化
        1.背景与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就需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形势的生态产品之一。我国地质灾害发育,2019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6181起,共造成211人死亡、13人失踪、7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7亿元[1]。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治理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2017年,许强在四川九寨沟震后地质灾害治理中提出了“生态化地质灾害治理”理念[2];2019年,山东省首次开展了“山东省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技术研究”工作,本文为笔者通过参与技术研究,对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的一些认识。
        笔者认为,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的概念是在治理工程勘查设计阶段就要考虑治理工程措施尽量不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以最少的土石方工程、合理的绿化方案和融汇多要素的设计理念,以消除安全隐患为前提,做到自然环境协调、生态恢复、生态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最终达到“安全、生态、景观、文化、经济”的良好效果。
        2.山东省地质灾害概况
        山东省地形地貌多样,矿业发达、工程活动强度大,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地质灾害致灾因素多,地质灾害呈现出多样性与频发性的特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岩溶塌陷、采空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仅2000年至2018年全省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610起,其中崩塌92起,滑坡97起,泥石流19起,地面塌陷378起,地裂缝24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2亿元,人员伤亡121人。在正常年份,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呈下降趋势,2019年,受台风“利奇马”影响,全省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急剧增加,全年共发生地质灾害灾情61起,经济损失约1095万元。
        为有效消除隐患,各级政府加大了地质灾害治理力度,但治理效果重在消除隐患,生态化治理成果极少。以往地质灾害治理一般注重其防灾功效,治理工程与自然和人居环境融合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风景名胜区、城镇和聚居区周边、交通沿线等可视区范围,混凝土的墙、桩、坝给人以“粗、灰、重”的视觉感受,治理工程缺乏环境友好的少开挖、低扰动、隐蔽式融入环境的生态化治理技术。
        3. 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
        3.1 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的扰动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察,尽量不采用坑探、槽探,减少大规模的开挖;钻孔勘探竣工后及时封孔。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在能满足地质灾害稳定性需要的前提下,减少开挖和削方工程量,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刘惠江等在海南研究利用植物深层根系对土体的锚固作用来治理滑坡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3]。
        3.2减少或隐蔽土石方工程
        土石方工程是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是消除隐患、保障安全的重要手段,但粗重的土石方工程也对局部环境的美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因此,在地质灾害治理设计中,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的使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外观优化、材料选择等方式设计的更加隐蔽、更加协调。
        例如,在一些小型的泥石流治理中,可以适当考虑木谷坊坝、植生袋谷坊坝、活木桩护坡等来代替混凝土结构,在视觉效果上会有较大的提升。一些危岩体在某些区域本身也是一种景观,甚至于被迷信为一种神圣的象征,如果单纯的卸载,不但影响区域的景观,更甚者会产生一些不和谐因素,这种情况应优先考虑隐蔽的加固措施。


        在不可避免需要土石方工程治理的,应充分考虑环境的协调,尽量减少大面积的混凝土工程,如一些挡墙的设计可以考虑巢穴式挡墙,通过巢穴绿化掩盖混凝土工程,使其更加隐蔽,以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3.3 绿化因地制宜,优选乡土植物
        绿化是治理工程中最能体现治理效果的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需求和养护条件,优化确定绿化方案、物种筛选及植物群落搭配方案,使所构建的人工植被具有美化环境、固土、持水等多重生态功能[4]。使自然生态环境在短期的人工干预下,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绿化的设计从覆土、树种选择到养护要整体考虑,在一般区域的地质灾害治理中,树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一方面可以提高成活率,另一方面能使得环境更加协调自然。在“三区两线”范围内,养护条件好,景观程度要求高,树种选择可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增加景观树种的设计,在治理灾害、恢复生态的同时,又开辟了新的旅游休闲区域。在高陡边坡的治理中,目前常采用工程措施有挂网喷播、生态袋(毯)等,但是挂网和生态袋等都有一定的寿命周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选择多级绿化平台辅助上攀下挂植物的方法,不易实施工程措施的还可以采用高大树木遮挡[4],通过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植被群落构建,逐步恢复局部生态。
        3.4 融入景观和文化要素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除了能够达到消除隐患的目的之外,还可以融入更多的要素。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与需求,深入了解地方自然景观资源、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把多种要素有机融合到治理设计中,赋予治理工程其更多功能,让地方的特色旅游锦上添花。
        3.5 充分考虑环境和经济效益
        地质灾害的治理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在满足生态环境需求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产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治理存在较大区别。崩塌治理过程中一般涉及范围较小,且地形坡度较大,应以恢复生态为主;滑坡和泥石流可以兼顾环境和经济,除险后的滑坡区、泥石流物源区可以考虑经济林绿化;地面塌陷治理中可能会整理出较多的平整土地,在经济发展一般的乡村地区,应优先考虑经济效益,这些土地可复垦为耕地或采用经济林绿化,适当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也可以考虑作为建筑用地使用。
        3.6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需要顶层决策的支持,即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的创新,特别需要财政管理体制的优化。例如地质灾害治理资金主要作为消除安全隐患的工程,一般不可再造景观等其他用途,这也限制了生态化治理发展。建议决策层通过采取一定体制机制的创新,在立项阶段就下一盘“大棋”,多个部门联合开展立项申报,良好的决策和投资机制,才能使治理资金能够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4.结语
        总之,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是地质学、生态学、园林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在优化的体制机制支持下,以融合多要素的治理理念,通过合理的设计,达到以较少的投入、最小的扰动,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将是今后地质灾害治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19年全国地质灾害通报》
        [2]许强.开展生态化地质灾害防治势在必行[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8(2)
        [3]刘惠江,李艳荣等.海南热带雨林滑坡地质灾害生态型治理措施.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4] 李小龙,王雪冬.山东废弃石灰岩矿山地质环境特征与治理恢复探索[J].地质与资源, 2018(1)
        作者简介:吕兰颂,(1980-),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地质勘查计划项目“山东省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技术研究”(鲁勘字(2019)10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