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甚至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初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学,紧密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关键词:初中教学;德育教学;重要作用;严重不足;家校合作
一、目前我国初中德育教育地严重不足
通过对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发现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我国初中阶段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已经基本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德育教学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实践和探索,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德育教育理论指导,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的德育教育问题,极大限制了德育教学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经过研究,当前我国初中德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过于空泛,无法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的學习体验,甚至会制约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深入探索,德育教学作用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初中德育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
其次,德育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仍然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且教师的讲解在课堂中占据主导位置,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知识的体验感不足,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学习的进步和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受重视。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工作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并未认识到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重要性,学生课堂参与度偏低,严重影响学生德育知识学习效果和德育素质强化效果,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丰富新课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呈现法
教师可以在课首向学生进行案例呈现,将一些具有普遍性特点,以及具有教大的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以及相关的问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具这些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与家人关系相关的问题时,教师便可以引入生活当中的各种实例,如:家里的所有人都想要看电视,而每一个人所想要看的节目却并不相同。这便产生了一定的分歧。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引出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单独掌管电视的遥控器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应当怎样才合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在找出矛盾点的同时,对个人行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
(二)实物法
在课首,教师便可以通过实物进行教学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理解,从视觉或者听觉等感官上,对实物进行更好地判断。
例如在学习我国粮食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时,教师便可以在课首向学生展示一些土豆和玉米等等农作物,并准备一个天平,让学生按照要求将这些农作物进行测量和分组,之后再让另一名学生利用电子秤进行总量的测量,找出其中所相差的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更加好的感受,能够让让学生的直觉感受被充分调动起来,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游戏法
游戏法主要是教师课堂上借助游戏的方式,以搭建起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的桥梁。由于游戏教学法的多样性,所以就要将生活看成是基础,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进行感悟,从而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其延伸到课外、家庭、社区活动、课外体验上,从而更好地展示自身的道德风范。
(四)倾诉法
教师要保持开放性的教学模式,积极接纳学生的意见,把学生的经验融入到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将个人的生活体验以及经历讲述出来。例如,在学习如何孝敬父母相关内容时,在课首教师便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自己的家庭生活讲述出来,找一些学生所记忆深刻的事件进行讲述,让学生能够在讲述的过程中回忆自己家庭的温暖,让学生回忆与父母在一起所经历过的感动事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开展更加有效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出后续教学内容。
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的德育主体意识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这些都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而形成的内在感悟,是外在教学工作所不能强加干涉的领域,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有一定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对学生的内心感受加以耐心的引导和时时的关注,用我们的教育热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学生的内在心灵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其对于德育的理解也会与以往大不一样,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之前的内心感受,学生会通过自在心灵的变化而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和提高,这样的过程对于学生德育素质提高的作用是非常持久的。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实现家校合作
对于学生的德育成长来说,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影响因素。学校的单方面努力,难以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决定性的影响,从心理上讲,学生更为信任的始终是家长。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加强沟通,相互交换学生的情况,彼此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在家中的表现以及心理变化,及时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教育方法的调整。家长的配合是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所必须要得到的支持。一旦家长提出了与德育教育相反的观念,便会被学生所重视,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而家长所希望的学生能够形成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也会受到教师在校期间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不断努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德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德育的生活化,因为这不仅符合这门学科的最终教育目标,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于初中德育的基本要求,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让学生获得不仅仅是德育方面的知识,而更多的是德育方面的感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未来精彩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红艳.初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24):89.
【2】曾秋燕.初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剑南文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