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路径初探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期   作者: 李小兰 高璇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论文根据当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德育的现状,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德育的路径,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把诵读经典与体验式活动巧妙融合,注重多元评价与客观评价,提升师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构筑学生的精神高地。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素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与体验式活动    多元评价与客观评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无疑对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素质提升大有益处,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德育中,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哪些途径开展?笔者作出如下探索:
         一.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相结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机器智能、虚拟现实(VR)和5G通讯等一系列先进科学技术纷至沓来,学生获取新知识更加便捷。但是与此同时,青少年使用手机等设备打游戏、看视频的时间不断攀升,互联网上暴力、凶杀、色情等与德育背道而驰的东西层出不穷,使得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出现道德滑坡、信念迷失、行为失控等问题,给德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针对这些现象,很多学校也出台了一些措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化工具,这些方法往往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难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教育目标的认可。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力量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德育课堂中的分量,并把它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电子课件、云课堂等先进教学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加大诸如《论语》《弟子规》和《道德经》等经典论著的教学力度。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宣讲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优秀篇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学滋养,例如让学生观看《朗读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引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感恩教育、健康教育、国情教育等相关活动;利用网络电视传播书法、绘画、戏曲、曲艺、音乐等国学精粹,为青少年开启追求艺术的梦想;利用精彩视频宣传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礼仪,介绍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自身蕴含着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文化魅力。它们为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描画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提供了平易可靠的行为准则。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在中学教育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祖国的建设者。
二.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验国学精粹
         将诵读经典与体验式活动相结合,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素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比如开展“师生同诵经典活动”、“国学经典诵读”、“成语接龙听写”“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等活动。学校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建立校园传统文化学习角和学习群,利用微信群进行实时动态管理。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重阳等等)活动,利用元旦晚会、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开展唐诗宋词诵读活动,同学们穿着古代裙衫,男生戴着古代的帽子,女生梳着古代的发髻,自正衣冠、敬拜孔子、朱砂点痣,有古筝伴奏、太极拳、舞剑等环节作为陪衬,诗词朗诵颇具古风雅韵。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仪式感,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学校,让他们能够亲圣贤、亲家长、亲校园、亲师友……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板报、手抄报、诵读比赛、网上祭英烈签名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的民族情怀和家国情怀。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和服务奉献精神。班级建立读书角,举办读书漂流、读书交流会、读书心得评比、书香班级评比等活动,以书育人,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
         通过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陶冶师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师生的仁爱之心。
         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的方式是提倡学生诵读经典,但是只让学生背诵而不给学生解读,让学生长大后自己领悟,这个过程太漫长。因而必须把传统文化放在现实中让学生接受,并给予他们解释,或者用榜样的力量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体验中领会,才能真见成效,这两者相辅相成。
三.多元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构筑精神高地
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灵活运用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第三方评价等方式促进德育工作。在考核评价中增加家长的话语权,如考核学生在家是否懂孝道,是否尊老爱幼,是否勤俭节约;多给教师一些话语权,鼓励教师制订学习计划,督促学生背诵经典名篇,撰写传统文化学习感悟;在德育考核中增加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比重,考查学生待人接物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职业化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社会德育考核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在综合素质评价鉴定中增加学生是否勤学苦练、言行举止是否有修养、能否独立完成工作、是否能够与他人团结协作等内容。
立足定量分析,达到客观评价。学生品德评价涉及的因素多,复杂程度较高,按严格的、精确的定量分析进行是有一定困难的。尽管如此,对班级德育评价,我们仍然尽可能将虚的、动态的、定性的评价,逐步变化为实的、静态的、定量的评价,这样就有可操作性。因此在设计班级德育评价指标量化表时,可采用定量分析综合法,达到客观评价班级德育工作目的。如对班级德育工作综合评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学校参考各班等级情况予以价值判断,把对班级评的等级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中,并占相当的权重,确保德育“首位“的落实。这种做法大大提高班主任和学生参与各类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构筑了学生的精神高地。  
         总之,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的路径有很多,但是我们要结合本校的实际,选择符合本校学生现状的路径与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如:教育目的的盲目化、教育内容的简单化、教育方式的形式化、教育过程的随意化及教育成果的功利化等。只有突破了这些误区,才能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