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兴趣培养
引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1】,古诗词则是中华文化的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照亮了古人与今人迷惘的内心。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古诗词文化熏陶较多的人在修养、谈吐上也显得十分有内涵。学习、学好古诗词文化,是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必要条件,诗词文化也是使中华文明长久不衰、大放异彩的必需品。进入初中,学生已经具备初级的思考能力,古诗词的学习与背诵也开始进入一个重点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对作为教学重点的古诗词的兴趣,是教师在教学上时有困惑之处,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兴趣作一些简要建议。
一、在诵读中体会诗词韵律
古诗词首先是一种“美”的存在,正是因为它在心中默读和口中朗读时体会到的美感,人们才会对它产生如此的兴趣,读诗、写诗,极其推崇。正所谓,兴趣是让孩子们愿意学习迈开的第一步,对古诗词充满好奇与兴趣,才能长久地让孩子们在古诗词的课堂活跃起来,并吸收所教学知识。格律作为古诗词最明显的特征,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向学生传达的一点。由此,老师在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教学中的第一步,就是带领学生进行经典诵读,领略诗词魅力,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以及字在用法不同的情况下各异的读法。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时,可以着重于“谁家玉笛暗飞声‘与“’此夜曲中闻折柳”,让学生先进行诵读,在尝试寻找诗词韵律中提升兴趣,教师后对其进行指导指正,让学生能在朗读时有玉笛夜曲如犹在耳之感。从而激发深入了解诗词的兴趣。
二、在互动中重现诗词场景
在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是诗人脑中所想、眼前所见的重现与延伸。一首好诗往往是对诗人思想的升华,眼中所见如同摄影一般定格在那一刻,却又高于摄影【2】,让读者在阅读时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无穷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抛却古诗词教学中容易沉闷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教师们一起参与到诗词情景的创设中。譬如,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中通过道具重现“八月秋高风怒号”,通过表演表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通过文字表述作者的心境与胸怀,尽情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构建表现的舞台。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也可以通过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古诗词中定格的场景融入当代生活,融会自己的感受,加强学生的理解。寓教于乐,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加深学习兴趣。
三、在讲述中寻找古人趣味
古人常有“雅趣”,趣体现在平日行为与谈吐之间,也从诗人的作品的折射出来。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渗透,中国古代传统文人骚客中的一些癖好与习惯,已离当代人非常遥远,也使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有无法理解、甚至觉得乏味的文化之隔。教师们可以考虑在古诗词教学中将古诗词讲述成一个个的故事,邀请学生与自己共同讲述,或由学生组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古诗词中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吸收。让学生寻找诗词写作背后的故事,以及挖掘诗词背后诗人的特点与性格,可以达到让学生从对诗人个人的喜爱延伸到对诗词的喜欢。在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可以引导学生对词人苏轼进行背后的了解,讲述苏轼“鬓微霜,又何妨”的豪迈。拓展资料,了解苏轼本人对美食的喜好,拉进词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共鸣,提高对诗词的审美与欣赏能力。让孩子们在学习古诗词,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故事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四、总结
古诗词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在教学重点的同时也成为了教学难点。教师在考虑客观上学生对于诗人写作时间与情景的远离,同时还要兼顾在主观上对于学生理解吸收与否的问题。这俨然已成为老师教学一大困境,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兴趣方面入手,让学生首先爱上学习古诗词,体会学习古诗词的趣味,同古人在诗词中一同感受心情的起伏、人生的沉浮【3】。教师应该高效利用信息手段与掌握所授学生的自身特点,抓住学生所能兴趣的关键点,启发学生们的思考,主动学习与探究。在课堂上做到(1)诗词诵读激发兴趣;(2)课堂互动激发兴趣;(3)背景补充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深沉浸在古诗词学习的乐趣之中。
参考文献:
【1】魏清慧.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成功:中下,2017:100.
【2】牛守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魅力中国,2014(6):163-163.
【3】于云凯.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