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重视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策略
阅读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等的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较低,严重阻碍了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所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爱好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出合适的阅读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山雨》这篇文章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教学课件,让小学生观看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不同景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讲解文章的内容,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荷花》时,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荷花、蜻蜓、小鱼的形象,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表演,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重视学生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老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一是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阅读多方面图书,去思、去想、去创,我们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是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三是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系学生终生的一件大事。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学习,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结合书本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阅读方向与合作学习,然后把收集到的资料、书籍等加以整理,进行专题阅读活动,学生通过自主合作阅读,积累内化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感受到自主合作成功的喜悦,也提升了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四、拓宽学生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中,应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引导学生创意朗读。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二是适时引导学生想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去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是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我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6:90-91.
[2]陈金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5,1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