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恩阳区关公镇梁山村8组马家碥崩塌排危除险实施方案 曾伟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5期   作者:曾伟
[导读] 摘要:马家碥崩塌位于恩阳区关公镇梁山村8组,威胁下方的5户22人及公路上行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对该崩塌现场调查,对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建议对WY1采取人工清除,对WY2采取凹腔嵌补支撑支护措施。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摘要:马家碥崩塌位于恩阳区关公镇梁山村8组,威胁下方的5户22人及公路上行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本文通过对该崩塌现场调查,对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建议对WY1采取人工清除,对WY2采取凹腔嵌补支撑支护措施。
        马家碥崩塌位于恩阳区关公镇梁山村8组,中心地理坐标为N:31°39″27″,E:106°37′44″,危害对象主要为崩塌下方的5户22人及公路上行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按《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第6.2条表3划分,该崩塌危害等级为三级。
        该崩塌共发育两处危岩,未采取任何护措施,危岩体现状整体基本稳定,在强降雨等不利因素下,局部危岩稳定性降低,可能局部失稳,将对下方5户22人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威胁财产约100万元。因此,对关公镇梁山村8组马家碥崩塌进行应急排危是紧迫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  危岩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1.1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
        马家碥崩塌的斜坡结构为沉积岩建造岩质切向坡,其崩塌体由中厚层的砂岩构成,由两处危岩组成(WY1、WY2),崩塌主要表现为危岩体形式,特征如下:


        WY1位于西侧,分布高程358.68~367.77m,危岩高约8.7m,宽约7m,厚约4m;后缘发育一条纵向深宽卸荷裂隙,宽度1.5~2.0m,纵深4.0~6.0m,危岩底部发育一凹岩腔,宽度约5.0m,深约1.2m,高1.2~2.0m,危岩体岩性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长石石英砂岩,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危岩体在风化作用下脱离母岩剥落失稳。
        WY2位于东侧,分布高程349.23~357.67m,危岩高约5.0m,宽约7.2m,厚约2.5~3.0m;危岩底部发育一凹岩腔,宽度约4.0m,深约2.0m,高3.0m,危岩体岩性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长石石英砂岩,地质灾害主要表现为凹腔深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危岩体重心外移,发生重力作用下的倾倒失稳。
        1.2危岩的破坏方式
        根据地面调查测绘成果,危岩破坏模式为倾倒式。
        1.3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1.3.1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1、地形地貌
        该崩塌处于地形坡度大的陡崖处,坡度一般72~80°,局部基岩陡壁近90°,局部形成凹岩腔,为斜坡的变形提供了动力条件。
        2、地质构造
        该处位于恩阳向斜的南东翼,属巴中-仪陇莲花状构造体系,岩层产状300°∠2°,受构造作用影响,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主要发育有一组竖向裂隙:产状180°∠75°,张开宽度0.5~1.0m,泥质填充;该组裂缝是造成危岩形成直接因素,在与水平泥岩夹层风化形成凹岩强的共同作用下,母岩被切割成块状或柱形体。
        3、降雨
        暴雨或连续降雨过后,危岩体会出现急剧变形。雨水的渗入,除起冲刷作用外,其本身具有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会在裂缝中形成瞬时高水头产生劈楔作用,加速裂缝的发展,破坏岩体的稳定性。另外,雨水会使结构面的填充物软化,降低其抗剪强度,若裂隙中为粘土填充,粘土被液化产生膨胀力,也会破坏岩体的稳定性,加剧润滑作用,促进危岩体失稳。
        4、地震
        地震对危岩体形成发育的主要影响在于地震作用时,产生垂直和水平向的地震作用力,强烈的震动可使边坡岩体中各种结构面的强度降低,促使岩体内应力释放,产生新的结构面,并使己存在的结构面更加发育;对于破碎岩体,尤其是产生的水平地震力易使其失去稳定性。当斜坡上的危岩体处于或接近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地震产生的惯性力会激发危岩体骤然失稳,出现启程剧动,产生“启程剧发速度”,并把这种效应称之为坡体振荡加速效应。实际上,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边坡会产生2种作用:(l)地震惯性力的作用;(2)地震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和累积作用。这就是说,地震惯性力的作用和地震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作用是导致边坡动力失稳的根本原因。对于危岩体而言地震惯性力起决定作用。此外,地震作用不仅使坡体物质松动,而且增加了坡体的下滑或外倾推力,不利于坡体的稳定。该处邻近地震多发区,受地震影响较大,地震是影响该灾害体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5、地层岩性
        岩性为白垩系下统白龙组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砂岩为中厚层,呈青灰色,紫红色-砖红色,交错层理构造,泥岩为厚层-薄层状,其中长石石英砂岩构成了整个危岩体;分布于陡崖崖脚往上0.7m以上。二者由于风化差异,泥岩风化剥落严重,导致上部砂岩卸荷,产生崩塌。
        综上分析总结如下:陡峻的地形是危岩体发育的地貌特征,大量存在的岩体结构面是危岩发育的地质构造特征,降雨与地震等外因是危岩发育的动力因子。
        1.3.2 危岩形成机制分析
        崩塌所处斜坡整体地形坡度陡,高差较大,受构造、风化卸荷作用的强烈影响,基岩节理裂隙发育,特别是基岩陡壁的不利结构面,发育较多。根据现场初步踏勘,灾害体主要破坏类型为:岩体发生压裂、倾倒式破坏。
        由于底部泥岩风化,造成上部砂岩卸荷,裂隙张开,危岩稳定性降低,同时泥岩长时间受上部砂岩的重力作用,导致泥岩基座被压裂,稳定性进一步骤降,最终在降雨作用下,雨水的渗入,其本身具有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增大其下倾力,当大于临界值时发生崩塌破坏。
        2建议治理方案
        结合现场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危岩单体的形态、位置等特点,建议对WY1采取人工清除,对WY2采取凹腔嵌补支撑支护措施。
        WY1:1、对危岩体WY1采用人工清危的方式进行清除。
        人工清除危岩:总方量约243.6m³。施工顺序遵循自上而下,从外向内顺结构面的原则,施工人员施工时配备安全防护用具,保证施工人员安全。人工清危时将切割后的碎石块体(块体直径小于0.3m)运至坡脚平缓地带堆放,避免诱发次生灾害。撤离危险区的人员,并在危险区两端设置警示标志。
        2、临时防护工程
        沿WY1下方其滚落路径上设置临时防护工程(安全排架):钢脚架+挡板,设置在危岩下方平缓地带(345m高程线附近),距离危岩一定距离;钢脚架搭建成后前置挡板,防止危石破碎过程中沿坡面向下滚落。防护长度约14米,高4.5m。
        WY2: 危岩2底部发育一凹岩腔,宽度约4.0m,深约2.0m,高3.0m,对凹腔采用C20砼做嵌补支撑,砼用量约24m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