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烟台市是全国首个地市级国家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基地,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要实现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目标,需要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烟台经验”和“烟台模式”。本文以烟台市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烟台市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烟台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创新驱动烟台市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
一、问题提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过,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忽视的内容。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阻碍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建立制造业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构建高效、低碳、清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走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轨道。《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绿色制造,要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烟台作为制造业大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转型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能源、环境等问题,如何实现制造业绿色转型是烟台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烟台市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制造业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力军。最近几年,烟台市抢抓新旧动能转换战略机遇,及时实施制造业强市建设战略,出台了很多支持政策,制造业规模实力位于全省甚至全国前列,被国务院表彰为 “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国家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基地;获批全国首批消费品工业 “三品”战略示范试点。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了12.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9.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8.8%,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52.1%,新能源产业增长109.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48.3%。
(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9年烟台市财政性科技投入29.8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9%。2019年年末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家,其中国家级5家;年末省级以上企业重点实验室18家,其中国家级1家。新增备案山东省院士工作站6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25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6项。2019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559件和1407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途径提出的国际专利申请量(PCT专利)113件。年末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64件,比上年增长12.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11件,比上年提高1.07件。
(三)优势产业增长平稳,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烟台市在构建制造业强市的过程中,积极实施产业拉动,集中打造产业集群。在国民经济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5个大类烟台有规模以上企业分布,培育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产业、有色及贵金属加工产业、高端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等优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平稳,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而装备制造业被认定为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 (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三、烟台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烟台市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良好,基础雄厚,但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技术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欠缺
2019年,烟台市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增强,R&D经费内部支出有所增加,但相对发达的省市来说,烟台制造业技术层次还有所欠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较多,但知识链、技术链和产业链之间存在脱节,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氛围,创新能力不足。
(二)制造业转型的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制造业是一个关联性比较强的行业,制造业转型不仅仅是制造业本行业的转型,而是要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共同转型。烟台市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程度较低,产品关联度和本地配套率较差。而烟台市制造业涉及行业比较多,产业体系较庞大,也很复杂,这就要求各个行业有明确的分工,更需要有与各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体系。烟台市各大产业虽有一些大型主导企业,但是只有少数龙头企业真正起到了带动周边配套产业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的作用,大多产业依旧处于独自发展状态,企业、行业之间缺乏适当的协调合作。总的来说,烟台市的龙头主导企业相对还是比较少,并且生产要素集中程度不是特别好,因而使得产业带动能力不强,形成完整的且具有良好效益的产业链有一定难度,没有办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三)高端创新人才仍较为匮乏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烟台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拓展技能人才成长空间,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率先发展。但是烟台市相对济南、青岛等省内发达地区的学术环境仍然缺乏优势,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较为欠缺,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后又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烟台市企业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创新驱动烟台市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有效路径
(1)改善创新系统驱动力作用于制造业的传导机制
要充分发挥创新系统驱动力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传导作用,为其作用于制造业提供更为适当、更为顺畅的传导机制。根据制造业绿色转型以及绿色创新系统的根本方向和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协助创新,进而实现绿色创新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对接。继续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共建,推进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的相互配合。积极促进烟台市创新系统驱动能力同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匹配度,创新系统驱动作用的目标更为精准,要将创新的资源集中用于创新攻关,提升创新系统对制造业转型的驱动效率。
(2)积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高创新系统的绿色水平
不管是技术创新的资金方面,还是人才投入方面都要积极转向绿色创新。构建多元化的绿色创新投入体制,进一步加强烟台市制造业企业的科研经费和科研人才投入,鼓励资本投资绿色创新,建立绿色创新的资金来源渠道。立足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目标,以强化绿色制造业为基础,鼓励相关人员根据烟台市实际情况,研发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绿色创新技术在创新系统中的占比。同时,在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企业管理机制、绿色网络化供应链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系统、全面的绿色创新体制,全面服务于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绿色创新的共享机制,增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系统性
制造业行业关联性比较强,实现制造业的绿色转型不仅能只关注其本身的转型,还要考虑制造业上下游配套行业的共同转型,围绕制造业形成一个整体的绿色产业链。烟台市制造业绿色转型对上下游产业的扩散效应不太明显,因此,要逐步加强烟台市制造业上下游配套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开展绿色技术创新,并将创新成果运用于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所有相关产业,增强绿色创新资源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吕春燕.基于创新驱动的河源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广东经济,2019(2).
[2]袁金星.基于创新驱动的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8(1).
[3]叶琪,连坤.创新系统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机理与实证[J].上海商学院,2018(6).
作者简介:朱淑梅(1988-)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税务会计、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