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改变,各领域及行业传播教育理念及思想的形式也在随之改变。就以技工院校传播爱国主义理念为例,可通过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念的传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使学生思想不被局限,还可促进教学质量呈上升趋势发展。但,针对目前现阶段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日常学习需求分析来看,通过应用网络环境来传播爱国主义理念教育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教育案例及教材。下文,笔者将对网络环境对爱国主义理念的传播与思考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网络环境;爱国主义;传播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以逐渐成为爱国主义表达的主阵地。通过网络可便于将爱国主义思想传达至更给更多的人民群众,同时也可为爱国主义赋予新的力量与特点。但是,由于网络传播还具有自身的一定特点,及社会历史发展带来的一些影响,在实际传播爱国主义理念时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问题。对此,人们应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高度重视,并积极促进网络爱国主义理念的传播朝着正规方向发展。
一、网络环境中爱国主义理念传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是目前传播速度较快且开放性较强的一种传播媒介,通过网络传播爱国主义理念是想让学生、家长、人民群众等更多的人熟知爱国主义理念及思想。但,根据对目前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分析来看,在技工院校中要快速通过网络环境来传播爱国主义理念可以说是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虽然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可及时吸取多方资源等优势。但通过网络传播后的信息看似较为公正客观,但真实性确存在一定问题。[1]对此,互联网传播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可为学生起到直观的教育作用,还存在些许的负面影响,而如何将负面影响进行消除是当下网络环境传播的首要问题。
二、网络环境传播爱国主义理念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互联网可以说是一个丰富的多彩的资源世界,其中暗含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料等。也可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机遇。对此,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音频等方式,为学生呈现直观的视觉冲击感受,比如,呈现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大部队撤退阻击数倍的日军,最后弹尽粮绝跳下悬崖的英雄事迹,及林则徐的禁言运动等。这些历史大多数都已经被学生遗忘在角落里,并且学生也并不会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相关爱国主义书籍或资料。对此,使得学生极度缺乏爱国主义理念。而网络环境就可将学生这一理念缺失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合理将网络资源与爱国主义事迹及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并提高学生学习爱国主义的兴趣。
(二)构建教育传播网站
目前,各级各类院校都在开通爱国主义网站,比如“青少年爱国主义网”“中华爱国网”等。同时各网站内还会提供一些历史英雄事迹的图片及故事,对此,教师可合理应用此类网站引导学生定期进行浏览,并及时对自身浏览做好记录。同时,教师还可将爱国主义网站与校园网站进行绑定,促进爱国主义理念的传播,使得更多的人民群众知道此类爱国主义网站。[2]经过应用此类方式,可促进形成多方面立体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架构的构建,最终实现网络教育与实际教育互通共享。
(三)制定传播引导方向
网络环境即透明的、也是模糊的,而网络还有一个匿名的特点。对此,学生可合理利用这一特点,在网站论坛内、微博等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有效增强自身对爱国主义及国家未来发展的深入探索。基于此,网络平台应当融入更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及思想。如在线直播、视频讲座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理念的教育,并促进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理念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在相应的网络模块中增多爱国主义事迹的视频及音频资料,这样可便于学生第一时间就能学习掌握爱国主义信息。[3]例如,可在网站内上传九一八事件,此次事件可时刻警醒学生勿忘国耻,当下和平生活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容易。因此,在技工院校内使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爱国主义理念的传播,还可使爱国主义教育受众面更广,并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四)探索分析教育方式
网络除具备匿名特点外,还具有虚拟这一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应用网络环境传播爱国主义理念前,应当深入学生基层了解其现阶段学习及身心发展特点,而后在与爱国理念及传播手段及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分析出适合网络环境传播的方法,之前传统老旧的传播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其出现严重的抵触情绪,进而起到反作用。[4]对此,教师可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式来看待网络宣传这一特点及爱国主义教育,并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及科学理论指导,赋予网络爱国主义崭新的特点与意义。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网络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对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好合理的引导,使其学生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舆论的影响。通过网络来传播爱国主义理念不仅可突破网络一刀切做法的局限性,还可积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进行迈进。基于此,各教师在使用网络环境传播爱国主义理念时,还应当与现阶段学生实际需求相吻合,促进学生将内敛的爱国主义情感变为外在的一种理智感情。
参考文献:
[1]李睿.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理念的消极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梁凤美.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0):81.
[3]廖锦上.网络环境对高中生爱国主义理念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252-253.
[4]曹云清,尹超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网络环境管理探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9,19(0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