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埃德加· 爱伦 ·坡作为象征主义手法大师,其特别擅长使用象征来创造强大的艺术效果和揭示作品的主题。《威廉·威尔逊》(1839)通过成功塑造威廉·威尔逊的人格双重性来揭示主人公性格中善与恶之间的斗争与冲突。本篇论文通过解读人物威廉·威尔逊,展示了主人公的“本我”(id)如何战胜了“超我”(super-ego),由于道德和良心的沦丧,最终带来两者的共同灭亡。
关键词:威廉·威尔逊;精神分析法;“本我”;“超我”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1)本我 本我(英文:id)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意为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与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认为,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
(2)超我 超我(superego)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有三个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超我倾向于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对立场,而对“自我”带有侵略性。
三、对《威廉·威尔逊》中“两个”威尔逊人物的象征解读
在坡著名的短篇小说中,《威廉·威尔逊》可以说是描写双重角色小说中最出色的一篇了。这位威廉威尔逊能够经常看到一个和他有着相同名字并具有相同外观的另外一个人的存在,“我们同名同姓,恰巧在同一天入校”,“如果我们是双胞胎,那么准是双胞胎”,“很多地方又性情相投”,他在每一个方面都趋于显示与第一位威廉·威尔逊的相同之处,道德上或者身体上;因为“我当时尚未发现我俩同岁这一惊人的事实,但我已看出他个子同我一般高,并意识到我们连身材相貌都出奇地相似。”而且,这种相似剥夺了主人公在其他同学中的支配感。尽管烦恼在增加,但主人公却发现他不能“让他自己全部恨他”,后来又补充说“的确,要去定义,甚至去描述我对他的真实感受都是很困难的……那威尔逊和我是最密不可分的伴侣”。引力和斥力的普遍原则在人脑中运作;这两个相反的情感心理的复杂性,爱与恨,在我们讨论其复杂性之前再次出现了。但第二位威廉·威尔逊总是“干涉和不屈服于我的意志”并且“阻止我的专横,让我克制自己”。“最终,他那令人讨厌的监督,使我失去了耐心”,为了逃脱这种精神上的折磨,几个月之后,主人公又以一名学生的身份出现在另外一所学校,伊顿公学,将另外一名威廉·威尔逊的记忆抛于脑后。
威尔逊过着“悲惨的放荡生活”,并且“公然向法律挑衅”,放浪形骸地度过了三年生活,并且染上了荒淫狂奢的恶习,并准备和朋友举办宴会,寻欢作乐。他“满脸通红,醉醺醺地玩着纸牌”,直到“东方已白”。就在这时,第二位威尔逊神秘地出现在一次派对上,抓住他的胳膊,在他耳边低语“威廉·威尔逊”,随后便消失了。在这里,威尔逊的“超我”的道德和良知再一次提醒了他,让他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荒淫无度。
由于这次意外事件,主人公吓坏了,他又转学到牛津,在这里,他“彻底从绅士阶层堕落为下流恶棍”,“违背良心,道德沦丧”,怂恿贵族葛兰丁玩牌,并且“使出赌徒的惯用伎俩”,害得他倾家荡产。“我”窘迫不安,焦虑万分,再一次,第二个威尔逊忽然出现,当场揭穿了“我”的伎俩和阴谋,被赶出了牛津。
后来,“我”逃到了巴黎,第二个威尔逊又“管起我的闲事”,“我”又辗转到罗马,维也纳,柏林,莫斯科,但结果依然如此。第二个威尔逊从未放弃对我的干涉和管束阻碍,使“我”备受折磨与煎熬,逐渐气急败坏。在罗马公爵的宫殿里的一次化装舞会中,“我”准备对德布里奥的妻子意图不轨,突然感觉有只手轻轻抓住他的胳膊并在他耳边耳语“威廉·威尔逊”。这位耳语者身穿与主人公同样的服装。“我”怒不可遏,将第二位威尔逊拖入一个房间,恶狠狠地咒骂他,拔出利剑并多次刺向他。让威尔逊惊恐的是,房间的布局却发生了神秘的变化,房间里的一面镜子取代了他对手的身体。他盯着镜子,发现自己的身体被刺中,血流不止,同时他听见他的对手在说话,就像是他自己在说一样。
“你已经获胜,而我输了。但是,从今以后你也就死去—对这个世界、对天 堂和希望也就毫无感觉!你存在与我中—而我一死,请看这个影子吧,这是你自己的影子,看你多么彻底地扼杀了自己。”
读到这里,我们便清楚地知道了,第二个威廉·威尔逊是由叙述者自己创造的另一个自我(即超我),他处处限制我,一旦“我”(ego)被欲望驱使想做一些坏事,如骄傲专横,骄奢放纵,欺骗引诱女性时,”他”(super-ego)便会出现,提醒我,阻止我的种种行为,逐渐增长的憎恶便在"威尔逊"内心升起,一天天迫使他对他的密友呈现出愤怒,并试图摆脱他。从叙述者"Wilson欲望之子"想摆脱第二位威廉·威尔逊的第一刻开始,他“即本我”毁灭就开始引诱他(超我)。尽管主人公多次努力来抵制这种引诱,例如他连续多次换学校也确实延迟了他的死期,但是这一刻依然降临,并引诱他走上了自我灭亡的道路。
三、总结
故事结尾是“超我”威尔逊对“本我”威尔逊所犯罪行的揭露,这也更加揭示了小说中所阐述的一个象征意象,两个威尔逊并不是所谓的双胞胎或者两个相似者,而是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本我”和“超我”,主人公的名字Wilson就是“本我”the son of will,即欲望之子。从以上的分析和解读中我们可以知道,威廉威尔逊是心理上被困住的一个小说人物,他满世界地逃亡——却无法逃出他内心的欲望(本我“id”),他始终被欲望所控制,却又受到道德(超我“super-ego”)的约束。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解读本篇小说的寓意,如果没有了道德和良心的约束,那么邪恶和贪婪的一面就会膨胀,使自己变成欲望之子,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参考文献
柴香菊.(2006).《威廉·威尔逊》主人公人格结构的解析.《郑州经济管理干部
学院学报》第4期.
陈慧.(1982). 象征手法-象征主义和象征主义手法.《河北学刊》.
弗洛伊德.(1923).《自我与本我》.杨韶刚译.吉林:长春出版社.
葛纪红.(1999). 意象与主题—爱伦·坡作品解读.《镇江师专学报》第2 期.
帕蒂克·F·奎恩.(1995).《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 上》.曹明伦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37-407页
朱振武.(2008).《爱伦·坡小说全解》. 上海: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