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张福友
[导读]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建设。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应当被重视起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愈加重视,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初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让道德和法深埋于每个青少年的心中,传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建设。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承担着发展祖国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厚望,因此,青少年的素质和品德培养自然重要。初中生正处于认知的发展阶段,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各色各样的信息所侵扰,也很容易走上歪路。教师作为园丁,要加强管理,定期修剪,保证树苗的茁壮成长,根正则树茂,教师要从各个方面渗透道德与法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差异,为学生治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并且借助信息技术等为学生创造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价值与魅力,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本文主要从“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联系生活”三个方面展开教学,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储备和促进个性发展,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曾说:“学习最大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初中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较之于小学生而言相对成熟,但较之于成年人却远不及,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但自治力不足,很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也很容易对单调的事物产生厌烦心理。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摒弃传统“一书一笔一黑板”的讲课模式,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利用生动的情景模式,引导学生思维,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善用法律》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景:一名学生在超市购物,出去时报警器突然响起,售货员要求再过一次,然而报警器还是响起,于是他被保安带到了审问室,并被要求脱衣接受检查,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是接受还是拒绝,该怎么为自己讨回公道?学生们此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不应该接受这样不合理的要求,保安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师借此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可以在必要情况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保安队做法侵犯了学生的名誉权)顺便为学生讲授什么是名誉权。教师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法律,并通过情景模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二、设置学习小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课堂的中心,讲授方式也比较单一,通常是“灌输”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哦,缺乏主动性,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创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尊重自由平等》这一课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何为自由?何为平等?自由的前提是什么?在法律层面的人人平等意味着什么?……”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这期间,教师可以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自由的前提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得以实现的,而法律中的人人平等则指的是,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但若是违反法律法规,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无论社会地位如何,都将受到法律的公平治裁,而自由和平等,都是法律之内的。
        三、联系生活实际,扩展学生知识储备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每个人的内心都应当有一把道德标尺,只有这样,人们的素质水平才能够有所提升,社会也会长治久安,幸福感和正能量也自然充斥在每个角落。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并且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地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因此,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学会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拉近学生与品德与法治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扩展学生的知识储备。
例如,在学习《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们讨论一个问题:“你平时上网的时候,主要做什么?”学生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作出回答,有的学生上网看剧,有的刷抖音、有的刷网页、有的玩游戏、还有的学习……随后,教师将一个统计图呈现给学生,统计图显示,大部分上网的人都是娱乐为主,而工作和学习占据的比例相对较少,于是教师继续问:“我们如何正确的利用网络?不健康的上网行为有哪些?”并且为学生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辨别这些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健康的上网行为。学生通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明白了网络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考验着我们的自治力,正确的利用网络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便利,而错误的使用网络,很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万劫不复。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作为教师,要学会调整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升初中《道德与的法治》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一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61.
[2]周光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