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雷暴特征分析及防雷减灾措施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3期   作者:黄东雄
[导读] 雷暴灾害是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
         摘要:雷暴灾害是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本文根据农村雷暴灾害现状,分析了龙门县雷暴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希望更大程度减少农村雷暴灾害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龙门县  雷暴特征  防雷减灾
        
         雷暴灾害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尽管防雷减灾部门作出了很多的努力,雷暴灾害的发生已得到有效抑制,避免和减少了雷暴灾害带来的损失。但是,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的飞速发展,雷暴灾害造成的损失仍在增加,防雷工作仍然十分严峻。 因此,有必要分析研究龙门县的雷暴气候特征和雷暴活动规律,为防雷减灾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龙门县的防雷安全性。
         1、龙门县地理位置概况
         龙门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增江上游,地处珠江三角洲范围内。 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3°48'26″至114°24'58″,北纬23°20'6″至23°57'50″之间,东南与河源市东源县、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南与广州市增城区、从化区毗邻,北与韶关市新丰县相连。东江支流--增江上游西林河(龙门河)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县。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总面积2298平方千米,山地及丘陵占总面积的73%,平均海拔550米。
         2、龙门县雷暴活动特征
         年雷暴天数是指在指定区域内一年四季发生雷暴现象的天数。用Td表示,只要在一天内有1次或1次以上的雷声,记做一个为雷暴日。对1971年至2013年龙门县雷暴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年平均雷暴日为42.1天,最高年份为1997年的108天,最低年份1991年的15天。根据《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第3.1.2条规定。地区雷暴日等级应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d,不超过90d的地区,龙门县年雷报日数均超过40天,故龙门县属于多雷区。
         2.1.雷暴活动年变化特征
         雷暴活动的气候统计数据时间越长,雷暴活动的气候代表性越好。通常情况下,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观测资料才能得到较好的代表性。从1971年至2013年龙门县雷暴日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993年、1996年-2000年出现比较大的峰值,1991年、2002年出现较小值。
         2.2雷暴活动季节变化特征雷暴活动的产生与天气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
         春季由于受锋面低槽等西风带天气系统的影响,3月份以来,雷暴活动逐渐活跃,并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是全年雷暴活动的起始期;夏季由于受西南季风、台风和地区 “城市热岛效应 ”对流天气的影响,容易形成强对流性雷雨天气,是一年中雷暴活动最活跃的时期;秋季受内地高压天气的影响,雷暴活动将开始缓慢减弱;冬季很少有雷暴现象发生。龙门县的雷暴活动从1月开始,12月结束。一年四季都有雷暴活动。5月至9月是全年雷雨活动的高峰期,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1.96%。龙门县的雷雨日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6月和8月分别有两个高峰期。6月是全年雷雨日数最多的月份,10月至次年3月是龙门县的雷暴日相对较少的半年,雷暴日数仅占全年雷暴日总数的14.5%,而4-9月是雷暴日较多的半年。
         2.3年雷暴时的日变化分析
         年雷暴时是指全年在一天中的某一小时内的雷暴时数;年平均每小时的雷暴时间是指多年平均每小时的年雷暴时数,单位(h)。它比雷暴日数更能反映全天雷暴活动的强度,更加的可靠。根据每天24h每小时雷暴时数的统计资料,能够找到多年来平均雷暴活动的昼夜变化。龙门县的雷暴活动时间为凌晨至早晨,雷暴活动相对较少。雷暴活动主要活跃在13时至18时,其中下午13时至14时是地闪高发时段。


         3、农村防雷对策
         3.1加强农村防雷科普知识宣传
         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必须坚持各级政府相互协调,农业部门积极参与,使用互联网、手机文字等渠道传播信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系统举办的专题讲座,开展宣传教育的专题报道,充分有效地促进农村防雷科学知识的普及,减少灾害的发生。与此同时,应将防雷科学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程,将防雷科学知识纳入基础教育。最终目标是使防雷科学知识达到深入人心的水平。
         3.2完善农村地区防雷设施
         在农村地区做好防雷工作,必须改善其防雷设施。因此,政府必须先提高农村避雷设施的建设,统一法规,使基层政府能够遵守有关法规。同时,基层政府应建立由各级政府共同维护的农村防雷管理制度,制定农村防雷技术规则,明确定义农村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和布线。特别是对于农村中小学的建筑物,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学校建筑物的防雷保护。基层政府要把农村防雷减灾工作作为农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农民通过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防雷措施。基层政府还可以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协助农民防雷设施的建设,帮助农民合理布置信号线和电源线。
         3.3 加强雷暴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做好防雷工作,从根本上遏制雷暴灾害的发生,对农村防雷减灾十分重要,加强对雷暴灾害的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关部门必须加快完善雷暴预警系统。可以防止雷暴灾害的发生,可以预测雷暴事件的发生,还可以预先选择有效的防护措施,雷暴灾害的防护可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从而可以减少雷暴灾害的发生。 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3.4 疏通排水管道
         雷暴天气季节性明显、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尤其是夏季,频率很高,经常引发暴雨洪涝灾害,造成田间农作物受淹。强降雨还可能引发山洪暴发、河道内涝,不仅会对农作物、果树、林木、林业、渔业等造成不利影响,还会破坏农房和农业设施,给农业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此外,雷暴天气还会对设农业产生影响,不仅对棚内蔬菜等作物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会产生病害,严重时还会发生内涝,还会对农业设施造成破坏,因此,加强及时有效的疏通排水管道,可以确保农民安全度过汛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5提高农村地区防雷减灾管理水平
         政府应严格执行农村防雷减灾标准,向各部门或个人实施具体任务。基层政府应将农村防雷减灾管理纳入部门或个人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有效实施防雷减灾管理。对于气象部门来说,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帮助农民做好防雷工作。在条件允许的地区,气象部门要加强和完善农村的雷暴监测网络,提高农村的雷暴预警水平。气象部门应安排人员定期检查农村地区的避雷装置是否完好。发生雷暴预警时,气象部门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发布预警信息,确保农民能够接收到预警信息。
         对于一些不可预测的气象灾害,可以提前做好预案,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相关部门,要做好决策服务,及时准确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推进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工作的决策部署,减少人员伤亡。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要迅速启动应急方案,及时缓解类暴灾害带来的影响。
         4、结语
         在当前的农村地区,农村的雷暴灾害越来越普遍,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有必要有效保护农村地区的雷暴灾害。在农村地区的防雷方面,相关人员需要清楚地了解雷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防护措施,使防雷取得满意的效果,减少其危害。
         参考文献
         1.刘 成,郑晓冬,李姣媛,方向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的经济分析和经验借鉴——基于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的视角[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03)
         2.肖湘雄.大数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我国行政管理,2015(11)
        
         作者简介:黄东雄(1967-),男,汉族,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人,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