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其本质就是培养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了全面论述。如何培养真正的“人”是办好中国教育首要问题,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在教师,而良好的师德是教好书、育好人的重要前提。师德养成教育是促进教师成长和确保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长沙市雨花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师德养成教育基地校(园)”为起点,持续引领区域中小学师德养成教育工作,创建全国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区,有效提升了全区师德师风整体水平。作为雨花区创建全国师德养成教育示范区的基地校之一,长沙市雨花区天华寄宿制学校多年坚持关于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已总体形成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格局,师德养成已有效转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一、师德养成,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
“美好教育从美好教师开始。”教师若对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得的少,体会的浅,那么格局自然不大,劲头自然就不足。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不能局限在小我的天地,因为教师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行动主体,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落实者,更是国家教育质量建设一线的耕耘者与守望者。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必定是能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的老师,而幸福感的获得源于光荣感、使命感、成就感;必定是生活和工作有激情的老师,而工作与生活的激情源于深深的热爱。在教师成长之路上,只有认识到这些道理,才能克服职业倦怠之心,以补充源源不竭的动力。
雨花教育区域特色师德养成建设体系,以“文化养德、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通过“生命化课堂、生命化德育、生命化校园文化”3条路径,开设“思想明德、经典启德、囯艺养德、体验润德、践行立德”五类课程,给各基地学校如何具体实施师德养成教育指明了方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分批认定挂牌30所“师德养成教育基地校(园)”,并遴选“种子教师”、“金牌讲师”形成师德建设骨干力量。天华寄宿制学校有一名教师获评“雨花区师德养成首席培训师”,三名骨干教师获评“雨花区师德养成培训师”,学校层面也评选出10名“种子教师”。在区教育局师德养成体系构建的指导下,学校编撰了 “师德养成教育读本”,人手一册,温故知新。读本从不同的角度引领与指导广大教师的师德成长,内容涵盖了“教育理想”、“行动指南”、“经典诵读”、“成长之路”、 “教育故事”、“生命歌咏”等篇章,而“教育故事”篇章全部来自于本校教师原创的、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读来生动而亲切,颇具感召力。
二、师德养成,激发学校的发展源动力
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师德可以映射出教师精神世界,而一所学校的师德养成水平则能折射出学校独有的精神气质。在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师德养成是确保学校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应将师德养成与党建引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家校合作等深度融合。
1. 评价考核强引导。师德养成首先要在制度上应有明确的导向与要求,既要有“底线思维”,也要有“正能量思维”。 底线思维即明确“红线”与“雷区”,正能量思维即昌明“目标”与“榜样”。每个学期或学年,学校会根据教职工的师德表现和目标管理考核结果,评选星级、主讲教师(员工)、年度优秀教师(员工)、优秀党团员等,每周例会都邀请一至两位代表在党支部主持的“ 先锋教育故事吧”中做分享。因此,学校树立起了爱岗敬业、爱生爱校、主动担当、尊重理解学生、讲究团结合作、刻苦钻研业务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诸多师德典型,全校形成了清新向上的师德风尚。
2. 青年业校多历练。师德与师能相辅相成,师德亦是师能。天华学校青年业校,事业之校,从创校20多年来从未断续,五年修持方可结业,师徒结对代代传承。
通过习字、演讲、沟通、班级管理、教育理论、课题研究等系统而丰富的研修课程,使青年教师逐渐习得较高的师德品格、专业技能与研修能力,并能得到学生认可、家长认可、同事认可、领导认可,努力达成“一年合格,两年胜任,五年骨干”的“125成长计划”的目标,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性、长远性发展。
3.名师引领强示范。名师当为“明白”之师,明师可成名望之师。天华学校现有三个市级以上名师工作室,并将继续强化“树立一位名师,带动一个学科,带出一个团队,促进师生成长”的目标,使名师工作室的价值导向、功能定位更具引领性和激发力,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好的平台,引导教师树立从“明师”到“名师”的职业成长目标。
4.文化建设浓氛围。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特点,对于师生道德养成是潜移默化的, 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天华学校结合“生命教育”、“新三好”(读好书、写好字、健好身)、“三晒工程(晒字、晒书、晒文)”等特色亮点工作,打造了系列高品质、师生喜闻乐见、特色鲜明、有广泛参与度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同时,以“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教育理念为主题进行校园文化布置,追求品质与品位,每一处布置皆有想法,每一处景观皆有故事。
5. 互动交流多渠道。师德养成不是养在“深闺”,必定是充分互动,相互感召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校管理者的互动,家长与老师的互动,师生的互动,老师之间的互动,各方面发挥相互其作用,才能检验与激发出师德养成的有效性。
学校进行“阳光轮训”不仅是希望我们能够成长,更希望我们能像阳光一样把这些学校的理念、决策播撒到学校的每个角落、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在每次散会,我都会把我所听到的和组内的老师们分享。陈颖老师提出了用零食做奖品的不便,我和伙伴们一起分享了零食的利弊;何主任提案中关于校园节能,莫主任和申校都说到了我们过量使用日光灯会伤害了孩子的视力。回去后我把“只要有太阳的日子就要关灯”的建议传递给了大家,还重点和我们班的电灯小管家进行说明。现在每次出太阳的时候,我都能看到3班和4班的灯都自觉地关上了,我觉得特别幸福。
这是刘丹燕老师参加天华学校“阳光轮训”后的日记感言,短文中体现出了一系列高质量的互动。
学校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每周推出一期“师诵经典”,融教师文本解读、语音朗诵、书法展示、家长与师生互动点评于一体,该栏目至今已推出百余期,深受大家喜爱。老师们也越做越来劲,开始仅是语文老师参与,后来各学科老师也纷纷报名。受此启示,学校官方微信还推出“亲情阅读”专栏,此举以师德养成为出发点,却同时有效推进了书香校园和书香家庭的建设。
还有诸如师生书画作品展、阳光服务平台、校长信箱、最受欢迎老师评选等活动无不是互动型师德养成建设的有益策略。渐渐地,通过阳光服务平台收到反映老师问题的访件少了,而通过校长信箱收到的表扬信、感谢信却更多了。
在我四十年的人生阅历中,真的从来没有遇到过谭慧老师这样的老师,他就像一湾清澈的水,那么宁静,那么淡泊;她就像一对美丽的花,那么温柔,那么优雅。她对孩子们充满了爱,那份爱发自内心,孩子们能感觉到,我们也能感觉到!
……
在谭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从她的眼里,看到的是孩子数不清的优点,即使是犯了错,她也会从侧面教育他,从正面鼓励他。相对于老师,我真的觉得汗颜,我只是面对“一个”孩子都没有她那样的耐心。
收到这样充满理解与饱含真情的来信时,怎不是一名老师的光荣与幸福?怎不是一所学校的光荣与幸福?
传承师道,立德树人。师德养成,是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源动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德养成,从激发教师的生命状态开始,从唤醒教育者自我教育开始。师德养成,让我们不断遇见更加优秀、更加自信,更加幸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