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中,几乎每个班主任都听说过这样一条段子:班主任就是单相思患者,但是他们依旧声嘶力竭地高喊着,纵你虐我千百遍,我却待你始终如初恋。是的,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中最繁琐却也是最不能掉以轻心的工作。正如某学者所说,“让班主任从烦琐从负重从桎梏从铁镣里挣脱出来,是普天之下班主任所翘首以待的。”尤其是山区初中的寄宿生,一个个叛逆得很。就像孩子们说的,一群更年期的老师撞上一群叛逆期的野孩子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而管理的创意,一定要想办法用创意代替制度,创造一个让大家自觉维持的管理氛围。班主任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优秀的班主任不是自己绞尽脑汁、心力交瘁地去立制度,而是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自觉维护班级尊严和荣誉。那么班主任就必须要有创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去走进学生的内心。其实山区初中寄宿生的叛逆多半是因为缺少陪伴,需要更多关爱与理解。班主任与其撕破脸皮在教室里暴跳如雷,孤军奋战而寡不敌众,最后还得收拾自己造成的烂摊子;不如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用他们的眼光看问题,切身体会理解他们的感受;与他们一道,共进退,接纳他们的不足,而非将成人的思想绑架给学生;和孩子对话,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与沟通。
理解是打开孩子心扉的第一把钥匙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剔透的露珠美丽可爱却十分脆弱,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小心呵护,就容易滚落摔碎。其实每个孩子的心灵都像花朵和露珠,善良纯洁。如果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没有成年人正确地引导和呵护,就很容易变质、枯萎、凋零……所以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积极行为上,尤其面对山区初中寄宿生这一特殊群体所特有的敏感心理。
也许你无数次感慨,“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一再发生”。是的,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你过于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违纪行为,一旦出现违纪就强烈而迅速地回应,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会变换各种法子来获得你消极的关注。而过度注意消极行为,从一方面看,可以理解成“要求严格”,但另一方面,则可能刺激各种叛逆行为。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班主任应该对孩子玩手机头痛吧,尤其不少孩子还铤而走险地带到学校,甚至不少家长还主动给孩子配置,还美其名曰方便联系。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对此,我也是深恶痛绝的。从学生进校门那刻开始就跟他们约法三章,手机是绝对不能出现在学校。但是我又相对比较民主、灵活,一旦有活动,会允许他们带手机,却必须先交给我保管。待活动时间才可以使用,活动一结束又必须交给我。可是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意外还是发生了。
我们是边远山区学校,不少学生住宿,而我们老师也大部分住在学校。一日晚自习课间,小陈偷偷跑到我宿舍敲门,义愤填膺地告诉我班上小黄竟然在低年级教室里给手机充电。瞧他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棉袄都披散开,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意外。不仅是班主任,还是学校都一再强调不可以带手机,平日里老实巴交的小黄怎么敢顶风作案?难道是仗着学习成绩优异?小黄家里是远近知名的贫困户,爸爸青光眼,妈妈因心脏不好常年卧病在床,他怎么还有手机?这不仅是小陈他们疑惑的原因,更是我这个班主任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知道我在班上向来是一视同仁,绝不姑息。这次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我的一举一动都将被孩子们看在眼里。
虽然当初得知这个“晴天霹雳”时亦有几分激动,但是因为平日里看了不少教育专著,理智让我平静下来。安抚完这个“发现新大陆的小陈”后,最后一节晚自习的上课铃声已经响起。我像往日一样到自习室呆了一阵子,翻了翻他们每个人的作业登记本,并在上面做好了批改。我明显注意到小陈那迫切地等待结果的眼神,也“偷窥”到小黄那紧张地心不在焉的状态,但是我什么别的举措都没有表示。也许小陈他们对我这个向来铁面无私的班主任该有偏见了,但是我在小黄的登记本上早已留下了话语:天气冷,不要感冒了。想爸妈可以找老师打电话回家。记得有专家说过,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理解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只有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会打开心扉,与老师、与周边的人畅所欲言,才会增强信心,向着好的方向努力。
果然,第二天一大早,小黄装作上厕所,到我宿舍把手机和充电器一并交给了我。而且忏悔又无辜地告诉我,她妈妈上周末又去医院了,这次是动手术,手机是家里的,跟护士姐姐约好晚自习后可以跟妈妈联系。他很担心妈妈,因为这次的病情很严重。小黄说完后,虽然没有失声痛哭,但是他的眼睛明显湿漉漉的,又低着头不敢跟我对视。此情此境下,我很郑重地安慰小黄每天晚自习后,都到老师宿舍来给妈妈电话。也找小陈等几位知情者讲明了事情的原委,拜托他们去跟班上同学做工作。
我差点就因为激动失态,摔碎了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伤害了一个善良纯洁的孩子。教师的角色,虽不能替代家长,但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亲密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犹如甘甜的清泉,能时时滋润学生心田。是的,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蹲下来看学生,帮助学生,才能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感情。当年的一次“违纪事件”,我选择了理解与信任,而非就地惩处,才让小黄敞开心扉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人间大爱,一场狂风暴雨后最终归于风平浪静。
接纳是走进孩子的第二把钥匙
几乎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这样的一段独白:在很多人的成长记忆中,都会有一个样样比我们强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听话懂事,有礼貌、学习成绩年年优秀,不让家里操心……有了他,我们的好日子就没有了,我们开始背着沉重的负担过活,似乎怎么做都是他的手下败将。我们总是在仰视他、嫉妒他,却没有一刻能超越他。
其实,我们何必去盲目的攀比呢,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就是我”。作为班主任老师更应该接纳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地去拿学生跟别人比。
榜样的力量虽然是强大的,但是总是跟“别人家的孩子”相提并论,那样只会挫败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加找不到前进的希望。山区初中寄宿生本来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何况犯错是孩子的权力,面对犯错的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首选的应该是宽容接纳。
就像江苏王月香老师曾经说的,作为中学班主任,难免时常遇见一些多愁善感的异性学生对自己表达“懵懂的情愫”,何况是我这种年纪尚轻的中学女班主任呢?清晰地记得,我的第一届学生有个副校长的儿子小谢,长得“玉树临风”,可就是有些女性化,举手投足间都跟一个女孩子一样,说话轻声细语,又写得了一手好文章,情感总是那么丰富,文字总是那么细腻。因为我不仅是班主任,又是语文老师,而且自己也有点“小文青”,常常用文字记录的生活点滴,所以难免对作文优异的学生更多的关注。何况小谢和他爸爸也住在学校,可谓“抬头不见,低头见,日久生情吧!”
可就在我的“忽视”下,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一日晚餐,同事们照旧陆陆续续地团坐在餐桌前,嘻嘻哈哈地吃起饭来。可不知是谁又拿小谢开玩笑。“我以后要娶小胡姐姐这样的女生当老婆!”一进餐厅,闻讯而来的话语让我差点把碗筷抖在地上。“小胡姐姐,来,坐我旁边,已经给你留好了位子!”之后,同事们更是一个个闹腾起来。从他们的玩笑中,我才恍然大悟。校长逗小谢,长高了,长胡子了,成为男子汉了,可以成家了。难怪教育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好模仿、易受暗示”是孩子心理的两大特点。可如此心思重的男孩子让我如何去猜想?面对这种被世人当作“不伦”的境况,听说过彼此心知肚明,谁也不去主动捅破窗户纸,可这孩子竟然当着全校老师的面毫无掩饰地脱口而出!可偏偏我是个冷静低调的人,也许我是想挫挫他的性子。那日晚饭,我极尽掩饰之能力,却没有回应任何一方。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谢看见我就遛,上课也不主动发言。我也尽量避开他,有时候在班上还有意无意夸奖其他同学大方单纯,以此提醒他不要使性子。批改作业的时候,也曾写下悄悄话:“莫耍孩子气!”来关心他。
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塑造孩子的思想品格。作为班主任,理智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而非以成人的眼光去一刀切。毕竟他们是孩子,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一切皆有可能。我接纳他的“童言无忌”,这种看似特别其实正常的心态不正是青春期男孩子的心理反应吗?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句话就去责怪他,甚至让他在其他人面前颜面尽失。幸亏,小谢能“迷途知返”,尤其在九年级的复习备考中一门心思搞学习,把我也只是当作他的知心姐姐而已。而今的他正在重点高中的重点班,像拔节的竹子般蓬勃成长。
沟通是培养孩子情商的第三把钥匙
日本佐藤学教授曾说过:老师与孩子们的对话就应该像玩棒球时的投球练习,教师要准确接住孩子们投来的球,并做出最好的反应。学生就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遇上技艺精湛的雕刻师就会成器成宝。
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在转化山区初中寄宿生叛逆行为上,我最大化地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孩子们,并且“蹲下来”与他们沟通交流,以培养他们的情商。在鼓励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孩子们智慧的火花被点燃;在平等这一天平的影响下,大部分同学面对问题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曾经听过一位一线优秀教师的演讲,他说,学校里最可拍的事,就是一群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地工作,用缺乏智慧的手段,培养不会思考的一代。为了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成为独立思考的自由人,成为一个讲真话的人,同时担当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班主任老师不该过分“教导”孩子做一些“应该做的事”,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去审视,等待孩子的成长。为此,我总是身先士卒告诉学生可以做到的,而不是必须做到的。
初见我的任何一届学生,我都会自我介绍,但我的介绍很独特。我不仅告诉他们,我是他们的班主任,同时兼任语文科目的教学,是学校最矮小却是唯一“幸福”(姓胡)的老师,也告诉他们,往后称呼我为“语文胡”,班上一切财产都写上“语文胡”。在我如此有个性的见面礼下,孩子们一个个打开了话匣子,不仅有面对面的:如辩论赛,手机利弊谈;如报告,班主任过与错;如艺术节,相声小品演唱等节目精彩纷呈。还有文字的,每一届学生都一个“语文胡信箱”:包含了他们的班级侧记、悄悄话、优秀作品集等。
古希腊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蹲下来”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对于点燃这个火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一种催化剂,能使学生品味到进步与被人赏识的喜悦,从而迸发强烈的表达欲望,不论一步,还是两步,总是能带动班级前进的脚步。我们的沟通交流形式虽然不能说硕果累累,但小通虽在职业学校却是校园广播站站长;召召同学、明乐同学、如丰同学多次参加校内外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并获奖;小琴八年级就成为校学生会主席,进入省技校后也是校学生会得力干将,参加工作后更是在广州的企业中受到领导器重……这些难道不是因为平时的沟通交流造就了他们的随机应变、口齿清晰等能力吗?
“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师生命的终止。”班主任工作的道路任重道远,需要学习的永远在路上,不是“一桶水”、“一井水”,更要一汪源源不断的活水,但是现如今山区初中寄宿生的心理却脆弱如露珠,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内心、培养他们的情商,却也绝非登天之难事,需要所有班主任老师有一颗充满创意的头脑,到时候,就不再是单相思患者了。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山区初中寄宿生叛逆行为转化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PTZD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