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陈勇
[导读] 核心素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同学科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无前例地提到了战略高度。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同学科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在我看来,核心素养培育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文化知识;第二是教会学生要面对现实,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三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核心素养教育呢?结合自己30多年的历史教育工作,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使人终身受益。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如何正确的进行引导,就需要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实际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会不会学习有关。因此,教师如何引导就非常关键。教师要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不同的方法,方能真正知识落地,能力过手。例如对比法,通过对比,使学生同中求异,印象深刻。如在让学生记住同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都发生在1689年;顺口溜记忆,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于1649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于1793年处死了国王路易十六,如何记呢?就让学生记住: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通过顺口溜记忆法,便可把时间和人名记住了。当然,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很多,就需要教师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保证。
        教书育人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作保证。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呢?结合自己近三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让学生喜欢你,只有让学生喜欢上了你,他才会听你的话,才会在你的课堂上专心致志的听讲,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尊重关心学生。善于用自己的经验,为他们排忧解难;对学生的缺点错误,不应轻率下定论;和言善语,不体罚学生,这是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三是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师生关系矛盾的度调节,主要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的行为表现,教师要善于控制情绪,始终坚持启发、疏导、调节、控制矛盾发展的方向,特别要注意防止矛盾激化;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教育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要是属于学生的错误,就要为他们创造条件,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促使师生关系融洽。当然,要避免师生之间矛盾的出现,最佳方法仍是平时多沟通,防患于未然。
        四、与时俱进,适应教育发展。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主体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国家教育体制、学校办学思路、教师教育方法,家庭的教育氛围都作出了巨大的调整,因此,新时期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要适应新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教育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才能有效的保证培养新时期的人才,才能使学生进入社会后,把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与社会相融。
        教师要与时俱进,首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讲台上教,学生被动地学的思维定势。教学过程可以不固定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可以到课外、社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听讲知识。教学方式可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渠道地去寻找、探索、体验、分析、思考,然后经讨论的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推动学生的思维,发现和赏识学生创造的火花,引导和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
        五、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在飞速的发展,而人们的道德修养却在慢慢地滑坡,诚信的缺失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就是个人追求利益,丧失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学校教育,尤其是道德品质的教育也变得尤为重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要通过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引导,利用课程知识和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向学生传递真、善、美,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教育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的很多,要求也很高,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作为学校层面,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围绕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不断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