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一个学生语文水平,关键看他的写作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宥于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情感体验匮乏等因素,写出的文章很少有上品,总是给人“幼稚”的感觉,因此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指导就呈现出巨大的作用。
时下,语文教师的作文批改有所变化,但仍旧呈现出简洁化、模式化的状态,如直接在作文前面打个分数,中间勾画出错别字,在文末批上日期;又如只评价“语言通顺|”、“中心明确”、“构思新颖”、“结构完整”等套话,导致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优劣一无所知,从而失却了写作的乐趣。
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作文的评价中,教师可以透过文字传递出“教师对学生作文有浓厚兴趣”的信息,让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所期盼,提高其写作的兴趣。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作文批改来激励学生写作,让学生领悟“诗文不厌改,佳作出苦心”。
一、擦亮眼睛找“优点”
作文不论优劣,总是学生思想和感情的表达,是他们劳动成果的体现,教师要懂得心上他们,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要真心实意地把眼光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上,即使文章很差,只要态度认真,也要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要使学生始终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因而,我在我给学生的评语中特别注重旁批,经常会写道“运用‘迫不及待’写出了焦急的心情,能够将成语学以致用,可见你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了”,“透过‘蹬’、‘转身’、‘拉开’、‘直冲’等动作描写,细致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使人感同深受”。
当然,注重旁批并不意味着摒弃总评,对于写作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我会评价“你的写作水平又见长了,坚持下去一定能成为小作家”;对于写作水平实在欠缺的学生,我也努力擦亮眼睛找到他们的优点,或是书写漂亮,或是夸张修辞运用自如。
记得有一次,学生要求学生以“呼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有一位平时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写”了一篇美文,经查实是从作文书上抄袭来的,当时大为恼火,但是冷静思考后发现找到这样的文章也是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总评中写道:“文章辞藻华丽得令人惊叹不已,又引用、化用了许多古诗文,再现了诸多文人雅客饮酒赋诗、以诗会友的情境,可谓大开眼界。老师发现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继续寻找这样的美文吧,你一定能写出更好的文章。”后来,那位学生果然阅读了不少同龄人的习作,写作水平也明显提高。
我们发现,用学生的作文来鼓励学生,在下次习作中我们会发现,学生会特别注重将自己的优点再次展露出来。因此,给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愉悦与满足,才能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强烈欲望。
二、切中肯綮指“要点”
写作训练都是有目的的,或者训练描写刻画能力(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或者训练叙事能力,或者训练想象水平,或者训练逻辑说理,批改时把既定的训练目标作为点评焦点,抓住学生习作中问题的主要方面,有的放矢,给学生指明修改方向,使学生有所收获。
学生习作: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从未见过那棵高大的柳树,它在秋风的吹拂下,树枝轻轻摇摆似乎在向我们招手。只见翠绿的叶子在空中微微拂动,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帘翠绿的瀑布从天而降,煞是好看。走在树下,我轻轻地拾起一片落叶,出神的望着这片绿中泛黄的叶子,忽然觉得这叶子似乎变得好大好大,像是成了一艘船,装着我的梦想,驶向远方……”
评语:抓住柳枝拂动的特点,模仿阅读教材《紫藤萝瀑布》,尤其是“翠绿的瀑布”、“像是一艘船”等词灵活模仿、学以致用。
本次习作是要求“选择校园中的一处景物,模仿课文《紫藤萝瀑布》中的景物描写,写一段话。要求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一种情感。”因此,只要学生在习作中达到了写作的要求,那他的写作就是成功的,这也避免了作文讲评是写作能力较高学生“舞台”的尴尬局面,给每位学生创造了展示的机会,更能激起他们一展写作才能的想法。
三、保持平等谈“改点”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教师的作文批改,只看重分数或等级,至于作文的评语则是一扫而过,更有甚者熟视无睹。因此,我主张在谈论作文修改时,应以“面批修改”为主。面批修改势必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若是教师一语定“乾坤”,要求学生的思维按照自己规定的路线展开,直接用“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口吻发出指令,以权威的姿态,对其进行粗暴的压制,那么不仅没有达到面批修改的预期目的,更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所以,在作文修改中,教师应以交流者的身份出现,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交流。比如“你若把故事结尾重新设置一下,效果会更好”,再如“你笔下的人物很生动,还能加上一些心理描写吗?”等等。
曾经有一次,一位写作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写了一篇文章,简直有些惨不忍睹,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敷衍了事,重写。但是当我看到他最后写了一行字时,便决定面批交流、重点指导,因为他最后写道:我很惭愧!当他站在我面前时,局促地说:“以前的作文写此来总是游刃有余、不费工夫,但是这次却知道从何处下手,咬着笔杆苦思了近两个小时终究一无所获,所以草草了事,觉得很是惭愧。
”看着他说出这番话,我很庆幸没有摧残一棵写作的幼苗,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春天的希望”,连题目都没有理解透彻又怎么能写出令人心动的文字呢!于是我的职责就简单化了,只要引导他从生活中寻找“春天的希望”就可以了,最终他写下这样一篇《春天的希望》:
在萧瑟的冬日里,我默默等待着春天。
等待着春天,并非春天不美,只是渴望重拾那抹鲜亮的色彩,把生命涂抹得五彩斑斓。
等待着春天,并非冬天无梦,只是祈望寻回那份盎然的生机,展现新生的活力。
如今,春已至!大地开始复苏,绵的春雨润如酥,催动着人们去田里劳作,去播种一年的希望。花朵们竞相开放,远远望去,五彩缤纷。走近看,含苞欲放的花似乎正在施展自己全部的力量,来让让自己释放。让生命像同类一样迷人。这就是充满生命里的表现!再瞧瞧天上,莺歌燕舞。小鸟们在大地间寻找着枝条来搭建自己的窝。适值春天每个生灵都是朝气蓬勃的,小鸟们虽说在劳动,但是不是也会哼两句。如此,有添加了几分生机。草地上,春阳把草甸子镀成了明绿色,娇嫩的草叶像浇了一层油,明晃晃地惹人喜爱。春风拂过,充满活力的小草以它那柔软纤细的腰,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真可以说是“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德辉”。如此绚丽的春色,我们不能只知享受春天,更应该保护它。对于自然的春天,这便是春天的希望。
春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让我们珍惜今天,创造更美丽的春天吧!
也许这样的文字我们已经看得习以为常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讲,从先前的惨不忍睹到现在的自然成篇,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由此也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其实,写作能力是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才能蓬勃而出,如果教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评判、指责的话,写作的幼苗恐怕就要夭折了。我们也许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作家,但至少不能扼杀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
四、巧用联想说“补点”
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活动。学生作品的思想情感来源于生活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而使生活与作者心灵连通的桥梁正是联想。学生习作展开相关联想,将原有的阅读体验转化为自己的生活实践。
学生习作《和谐在一念之间》片段:
曾经看到一篇哲理散文:一个聋哑孩子把录音机的声音开得很大,想要学习英语,起初遭到邻居的极度不满,慢慢地,邻居们也都包容了他。因为不是每个罹患疾病的孩子都能站起,重新来过;也不是每个这样的孩子我们都能遇见和包容,为什么不能包容身边的这一个呢?
本段文字围绕“和谐”展开,将“和谐”与“包容”联系起来,但是由于将故事概述性地记录下来,与生活实际拉开了距离,叙事性强于描述性,降低了文章的感染力,因此笔者指导学生展开相关联想:是否有共鸣?是身边的谁?你怎么看待他?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围绕“和谐”、“包容”,展开想象,模仿哲理散文的文笔修改文章。学生修改后的习作:
清晨的阳光才射进卧室,就传来嘈杂的声音,我翻来覆去折腾,捂着耳朵还是挡不住声音的钻入,我懊恼地起身:“谁呀?大清早的,还让不让人睡觉了?”翻身,穿衣,出门,冲到门外才知道是他在放英语磁带,但是磁带老旧总会发出异样的“吱吱”声。“真是的,普通话都不会说,还学什么英语,放得再响又有什么用呢?”我咬牙切齿地嘀咕,真想扯开嗓门就骂了。他见我这样气势汹汹的架势,震了一下,拿起旁边的笔在纸上落下。我直步上前,抓过桌子上的纸张,惊呆了,“我想学……”,歪歪扭扭的一行字,还没来得及写完就被我抢走……
久而久之,邻居们都包容了他,我猜大概很多人都和他打过这样的照面。不是每一个罹患疾病的孩子都能站起来,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遇到这样的热情,为什么不能包容身边的呢?而我,也在他的热情中开始改变。
学生运用联想,联系实际生活,将生活的小插曲融入阅读过的哲理散文,又保留了原有的故事评论,使得文章细腻而又入理。
五、提供平台展“美点”
作文训练,如果只是“写”和“改”,那么就只能是两个人之间的“你来我往”,学生的成就感较小。只有将习作的成果展现在众人眼前,学生的成就感才会更加强烈,毕竟学生都喜欢受到同学、老师的认可。因此,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佳作的平台,在作文批改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笔者在作文教学批改中尤其提倡佳作展览,给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而且形式也是多样的。
其一,班级展览。这是把每次练习的佳作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方便学生在课间的时候观摩。天上的白云因众人的仰望而更加美丽,院子里的百花缨蜂蝶的上下飞舞而显得更加娇艳。同学们对展示的作品驻足留恋,激励同学们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写作。
其二,课堂朗读。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品,并让其他同学指出其中的闪光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写作的快乐”。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前,必定仔细修改文章,力求做到文从字顺。同时,学生朗读的时候,努力展现自己最佳水平,有时候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点评、同学的评价,对朗读作品的学生来说,无异于“金玉良言”,字字珠玑。
其三,网络传播。我们可以将优秀作品放到班级微信公众号,这样学生的作品就走出教室,走向更广阔的网络天地了。这与学生自己平常写“网络日志”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些上传的作品都是精心修改过的,是同学们集体认可的。公众号展示的作品,很多人会善意的“点赞”“点评”,这些只言片语给学生的习作带来莫大的动力。
当然,教师还可以将作品推荐给报刊杂志,学生在报刊中看见自己的作品,其自豪之情必定难以言语。这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充满期待,从而真正激发写作兴趣,将写作当成表达心声的重要部分。
总之,学生的心灵是需要我们呵护的,学生表露心灵的文字更需要人来赏识,给学生一点鼓励、尊重,学生能从写作中找回自信和乐趣,这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