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是培养学生立德树人主课堂,有效提升学生的品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通标悉教;提升理念;多彩课堂
《道德与法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提升学生的品德,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需提高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读通读懂课标,熟悉教材,把握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作为教师 一是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基本特征、课程基本理念;了解课程设计思路、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从而正确把握教学方向,实现教学目标。二是熟悉教材,大至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编写原则、教材的范围;细至熟悉每册教材,每篇课文,以确定教学策略,撰写教案,有效把握教学方向,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升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目标。
习近平同志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基础教育.....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作为一名德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理念,以达到这一目标要求。
2.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众多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语、英、数三门学科是主要学科,把《道德与法治》当作毫无重要的副科执教。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见早就告诉我们“品德即知识”,况且这知识来得比语、英、数更为逼真有用。我国新课程标准把这门学科编制到了学校,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故而从学校到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贯彻落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2.2、提高站位,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小学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三、构建多彩课堂,发挥课堂教学效应。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构建多彩课堂,是我们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
3.1、课堂中注重情景教学的创设。新课标明确:情感与态度是要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的四个方面的目标之一。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代入感,教师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去尝试。例如,笔者在执教六年级《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在讲解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之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法官讲述交通常识、及所了解到的生活中了法律知识,并进行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生活中法律常识的了解,从小培养学生在法律意识。
3.2、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品德与法治的编排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而且更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门来讲述的一些案例和素材,从而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感,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在五年级《自主选择生活》教学过程中,设置“我来介绍我的课余生活”展示台,先请孩子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了,在课堂上通过向小伙伴、老师介绍自己的课余喜欢做什么,是自己选择还是家长安排!然后由学生相互评价、交流。这节课学生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兴趣昂然。这样从儿童的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中,丰富的课余生活,开阔视野,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3.3、多元开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思路之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课堂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而应该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比如鼓励学生观看电视中《道德观察》、《法治在线》等法制节目,定期召开不同主题的班会、校会,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思想得以升华,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2]晋华小学毕丽萍《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来自网络)。
[3]《立德树人,习近平这样阐释教育的根本任务》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