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执行力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夏瑞芳
[导读] 课堂观察是教育领域一种重要的概念,具体指对具体的课堂授课进行有效的观察,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不足的分析,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
        课堂观察是教育领域一种重要的概念,具体指对具体的课堂授课进行有效的观察,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学不足的分析,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可以说,课堂观察能够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让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更好的利用自身的专业储备进行教学规划,优化教学活动的落实。课堂观察是一项合作类型的教研活动,观察双方在整个观察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十分突出。但是,无论是谁在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中都需要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这样才能保证所设定的观察目标更加精准,所呈现的观察效果更加理想化。并根据观察体验深入分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对具体的革新方向进行明确。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看到大部分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在侧重点的分配上并不合理,在预设环节耗费太多精力,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经验借鉴,如借鉴相关举措、方法、教学技巧,有的教师甚至直接按照专家的教学实录进行教学,但课堂实施效果并不显著。
        通过对优质课堂的观察,我们发现,教师的智慧与其在课堂活动中的整体执行力具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前者越高,则代表着后者的水平也越高。如果教师在教学工作领域思路比较清晰,那么其在课程规划设计方面所呈现的专业素养相对来讲比较突出;如果教师在语言思维方面更加清晰,那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明确教学重点,并通过简短、清晰的语言描述将重点知识有效的渗透给学生。巧妙机智、引人入胜的提问能力,激发思考。一堂课成功与否,可以说三分设计,七分执行。同一节优秀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师讲授,其效果却不尽同。
        一、课堂观察的基本内涵
        1.其概念主要指针对具体的授课活动进行有效观察,在过程中发现教学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是实现教研探索的重要载体。
        2.课堂观察所依赖的载体主要以真实的课堂活动为主,需要就课堂上所呈现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判断授课的真实状态和所呈现的教学水平,在促进教研活动深入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十分突出。
        3.课堂观察所呈现的合作特性比较突出,需要教师之间有效配合,协同合作共同探索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二、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课堂观察前的准备(课前会议)——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和规划,构建交流体系,明确需要观察的目标和具体要素。
        第二步:课堂观察——进行研究情境,按照最初的计划设定,在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做好重要信息的有效记录。在此过程中,需要针对位置、角度、状态等要素进行规范设置。观察者通过不同的观察方式,采用录音、录像、笔记等技术手段,更新记录分析方法,在定量的基础上融入定性分析,保证观察信息的典型性,做好课堂全过程的有效记录。
        第三步: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课后会议)——课堂观察参与主体需要结合课程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沟通,站在教研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有效的分析课程活动中所潜藏的局限性问题。并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加强后续革新方案制定目标与设计思路的进一步讨论。
        二、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模式
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及目的——根据观察结果确定实际问题,并就具体的研究方案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制定
        第二步:确定观察工具——课题组成员在大量搜集资料,查阅相关理论书籍的基础上,针对课堂教学的涉及层次,选择和设计相应的观察工具,设计制定了课堂观察量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量表不断地进行改进。
        第三步:观察的实施——课题组根据实验教师及研究对象的特点,成立了课堂观察合作团体,积极开展自我观察、合作观察,并依据分工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堂观察点。为规范课堂观察的流程,避免课堂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把课堂观察分为课前会议(交流课堂教学的设计、观察点的选择)、课堂观察(依据观察量表开展课堂观察)、课后会议(依据课堂观察记录情况,课堂观察老师与授课老师共同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形成课堂观察报告,进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老师课堂老师执行力)。
        第四步:分析与思考——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组织课题组及实验教师参加,并邀请相应班级的教师旁听,根据所获得的观察结果进行有效记录,本着定性与定量综合性的原则展开相应的分析工作。提炼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
        第五步:拟定新的行动方案——课题组成员在对观察的信息或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后,进而形成新的观察研究方案,指导后续的课堂观察研究工作,并对课堂观察量表及课堂观察实施情况进行改进。
        第六步:实施新的行动方案——不断修改或调整计划并付诸行动。
        第七步:成果呈现——遵循循环性的原则,开展课堂的观察活动,并做好相关报告的制作与整理,如案例报告等。
        三、课堂观察的基本工具
        课堂观察作为教研活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让教师对真实的教学环境以及具体的成果表现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根据观察结果进行深入思考,分析当前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重新整合教学思路,站在课程革新的角度考虑对内容、方法等多个层面进行有效的更新。从而让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提高教学效率。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环境和模块组织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何做到删繁就简,抓住课堂教学的本质去观察课堂,就需要设计一个简明的观察框架,简化观察流程。
       
       
       
       
       
       
       
       
       
       
       
       
       
       
        1.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参与的主动性及参与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等。如:学生的课堂准备情况;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人数有多少;学生倾听他人发言情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么样;从学生的表现与表情判断,有多少同学完成了学习目标;学困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难易程度等。
        2.教师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师的课堂机智。如:教师课堂导入的技巧,处理教材的技巧,学科性质的体现,作业设计的特点,作业的质量,组织教学能力,教学管理与驾驭课堂的能力 ,关注学困生的情况,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等。
        3.课程性质。关注教及学的内容,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资源的分配,课堂训练的设计等。
        4.课堂文化。关注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及学生学习探究情况等。如:从教师的语气中推测出什么,教师提问的学生说明什么,分许学生是否具备新课改背景下所提出的自主探究品质。根据师生互动过程分析课堂最初设想状态,对比真实状态,分析课堂是否体现了学生的思考品质。
        课堂主要是由学生、教师、课堂及课堂文化构成。四者既有联系,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维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学,一个是学习的成果,也就是学的怎么样。在新时期环境下,作为课堂的中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及自主学习整体效能,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的教学品质。而教师维度所包含的要素主要以怎么落实教学活动为主。作为课堂全过程的组织者,以及学生学习思路和行为的引领者,教师的专业表现也是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课程性质是从内容和具体的活动性质方面加以定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统筹分析,可以发现彼此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十分密切,作为教师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衔接,营造全新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主观能动学习效应。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节课必然要而对的问题是:学生如何学习,效果如何?教师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这堂课是什么课,其学科性表现是否突出?师生的整体感受如何?以上问题的答案均可通过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找到答案。
        课堂观察能够支撑教师针对教学工作实践进行自主反思,结合经验总结提出创新性教学思路,促进课程教学实现全面革新。
       
        课堂观察的基本内涵,支撑了教师在参与课堂观察的过程中实现了经验的总结,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潜力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合作元素,能够让教师在合作中实现经验整合,促进教师素养实现全面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