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形势,综合关于加强学生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要求,应用角色互换对疫情下亲子关系的改善提出教学设计,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换位思考 小学生 心理网课
一、教学背景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侵袭,扰乱了所有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节奏。学校不能如期开学,广大家长担心孩子在延期开学情况下的居家学习问题,对此教育部门部署了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工作,拉开网课大幕。随着疫情的蔓延,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国家重视,先后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等多个文件,加强心理援助工作。1月2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此,学校心理疏导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心理辅导老师便开始用“心”战疫。
二、确定主题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也带来了角色的转变,教师变成了“主播”,家长变成了“辅导员”。疫情下的“身份角色”已经成了影响亲子关系的突出问题,加之疫情本身的影响和长时间的居家隔离,更容易出现身心疲惫。但如何化解矛盾,解开心结,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也具有探究和教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拨动心弦。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特点,采用图片导入方式让学生能以最佳状态进入这节课。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凭直觉,你看到了什么?请回复”“为什么不同的人看到的结果不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拉近师生距离,轻松引入课题。
教师小结:同一张图片,换个角度,竟是不同结果;同一件事情,换个位置,也是别样开阔,世界会因你的视角而改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二)成语交流,打开心结。
疫情期间,同学们都在家上网课,还有父母陪同,是不是感觉跟在学校相比很不一样啊?请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现在的父母。
学生开始成语刷屏……
随机选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居家隔离的心情,引发体验,产生共鸣,为后面的讨论奠定认知和探究的基础。
教师小结:父母的角色变成了“老师”,辅导我们的作业,有的赞许也有的不适应,我们怎么来应对,调整心态,就是我们这堂课需要来共同探讨的话题。
活动一:学会选择
1.情景设置(PPT呈现)
假如你带着五种动物(猴子、老虎、兔子、狗、大象)一起去野外旅游。随着行程的推进,你发现同时带着它们变得越来越艰难,你不得不逐一丢掉它们,最后只能留下一种动物陪你,你会如何选择?
2.活动要求
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选择并填好表格;与家长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看能否与家长达成共同意见。
丢弃顺序 动物名称 理由(用一句话说明)
3.交流分享
随机抽取学生发言,倾听别人的心声。
教师小结:在这个活动里,我们会发现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很多: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如丢掉老虎,因为它威胁到我;二是从他人的角度,如丢掉老虎,因为离开我它有能力生存下来。显然,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不是不可以,只是我们生活在集体里,若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考虑他人,那就会出现争吵、冲突。
活动二:学会帮助
1.案例呈现:明明的烦恼(PPT呈现)
画面1:明明是一位留守儿童,平时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过节时,父母不能陪自己;生病时,父母不能在身边照顾自己……明明想念父母,情绪很低落。
画面2:过年父母回家了,因受疫情影响,2个多月没出门,在家督促明明学习,还经常数落自己,于是他们发生了争吵……
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帮助他开心起来好吗?请同学们思考,制作一个“锦囊妙计”心语卡。
2.心理分析
考虑问题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如果站在他人的立场想一想,许多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并且让双方都感到愉快。我们常常把这种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方法叫做“换位思考”。 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家长要学会用“放大镜”,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面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赞许与激励。学生也要理解家长,珍视当下,认真学习,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活动三:学会转换(空椅法)
现在来试试看,想一想最近与家人(教师或同学)之间的一次矛盾、冲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放两把空椅子,你坐在一张椅子上,想象你的家人(教师或同学)坐在另一张椅子上,然后将你对他们的各种不满宣泄出来。当你发泄完了之后,你又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想象自己就是父母,对面的椅子上坐着自己,你再从父母的角度来一一回答你刚才提出的责难,并填写句子: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 。
“换位思考”后我想: 。
四、总结反思
换位思考是融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就是次心理网课的目标。结合疫情的大背景和家庭亲子关系的真切体验,设计了“学会选择、学会帮助、学会转换”三个环节,这三个心理活动和现实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从发现到感悟,从理解到体验,从实践到反思,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意义。通过换位旨在唤醒,唤醒学生心中的理解、宽容和爱,就是这一堂心理网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理健康课注重活动体验教学,但网课还更应该考虑到互动性和课堂氛围的把控,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
作者简介:李梦(1990-),女,二级教师,应用心理学学士学位,枝江市丹阳教育集团丹阳小学校区心理教师,宜昌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心理工作室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陈山(1985-),男,土家族,二级教师,枝江市职业教育中心、宜昌市第二技工学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