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吴振军
[导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导向,教师需构建新教学模式,全面启发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提高学生该课程核心素养。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基于核心素养教育导向,教师需构建新教学模式,全面启发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提高学生该课程核心素养。下文就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路径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构建的关键时期,教师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引导,启蒙学生道德思维与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法治理念与高尚品德修养,提升初中生综合素养。
        一、教学创新意义
        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调研可知,由于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未能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优化完善,长期开展单一空洞的教学策略,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无法有效培养并提升学生该课程核心素养。
        在该课程核心素养教育导向下,教师需主动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合理利用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营造高效学习氛围,调动初中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确保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促进学生该课程综合学习实力提升[1]。
        二、教学创新路径
        (一)趣味性课堂构建
        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时,学习意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际学习质量,因为学生学习意向越强烈,则学生可不断调动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与策略,主动开展课程内容学习,以提高自我学习效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合理激发学生课程学习意向,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为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在激发学生课程学习意向时,教师可构建趣味性课堂,在课前导入阶段,设计趣味性教学计划,调动学生知识储备与求知欲,以强化学生课程学习主观意向。
        例如,部编人教版“师长情谊”单元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师生之间的友情,以及家人之间的亲情,以启蒙学生纯真心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实际课程教学时,教师为调动学生主观学习意向,为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奠定基础。教师可在课前导引时,组织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感动事例,如教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对自己学习的细致帮助、家长对自己的照顾等,为本单元教学进行铺垫。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则可营造出趣味学习课堂,调动学生主观学习意向,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如“走进老师”内容教学时,教师应当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多了解老师的工作状态与生活方式,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互动关系。笔者认为教师的主动分享分析重要,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分享欲望,同时可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权威的话语体系,拉近师生的公共关系,保证后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
        如“爱在家人间”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即依据课本教学内容进行家庭剧演绎,让学生在家庭剧演绎过程中,加深学生家庭情感因子,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二)情景交融氛围营造
        情景交融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效果可得到提升与保障,因为情景交融学习氛围与传统教学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传统教学单一枯燥,且仅对其理论进行解读,学生不能从中汲取更多知识,而在情景交融学习环境下,学生通过思考体验,可深入理解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基于情景交融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优化,确保学生可在灵动变化的课堂环境中,实现高效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课堂综合学习效果。随着学生学习主观意向的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范畴不断变化,可确保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部编人教版“遵守社会规则”相关内容时,为深化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与深度,教师围绕具体内容,营造情景交融学习氛围,保证学生可深入情景进行情感体验,认知其中蕴含的教学内容[2]。
        如“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内容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不同生活情景,如高铁站乘客排队接受安全检查、城市交通体系中车辆与行人各自遵守交通规则、校园图书馆内学生安静阅览书籍等,其中很多生活事例与学生密切相关,如初中生经常前往图书馆学习,则需遵守图书馆的基本要求,保证图书馆的整体安静。
        为深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若图书馆内喧闹不堪、卫生很差,没有人遵守图书馆的公共规则,学生仍旧可以进行安静的学习吗?通过指导学生思考分析,了解社会生活中基本规则的重要性,基于情景交融的学习沟通,学生认知到自己不仅是社会规则的遵守者,同时是社会公共规则的监督者,可对其他公民的社会公共行为进行监督,体现出初中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
        (三)立德树人教育引导
        为提高初中学生综合素养,应当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基于立德树人教育引导方向,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工作。教师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开展教学创新时,必须避免追求形式上的新奇与氛围,而忽视了学生真正学习到的内容。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黄金成长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当对教学内涵与文化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品德与深厚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教师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引导时,应当突出学生主体性,给予学生自主话语权与学习创造空间,保证学生的创造能力可得到发挥,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与水平。
        三、结束语
        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可构建趣味性课堂,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向,并营造情景交融学习氛围,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学习效果,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指导下,提升教师教学认知,增强师资团队综合实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苏慧.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9(24):63-64.
[2]程树平.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