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主动尝试把“活动”引入课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富于灵活性、实效性,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 兴趣 体验 感悟
随着《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是新课程教学的关键词”,“‘活动’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活动’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这些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主动尝试把“活动”引入课堂,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精心设计、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富于灵活性、实效性,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要让道德与法治课真正“活”起来,让学生更加热爱道德与法治课堂,一定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准备,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备课,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开展活动,这样才能收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富于实效性。
一、了解认知 提升思维
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来精心设计每个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让学生感觉富有趣味性、启发性,而且活动的设计应有一定的梯度与层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水平。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喜欢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又进一步使学生在“活动”的情境中学习了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了思维层次,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
如在教学《生活难免有挫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知道如何应对挫折,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挫折,得先让学生认识挫折,了解挫折,知道什么是挫折,教师首先以“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事迹导入新课,让学生先初次认识挫折、了解挫折,然后进一步展示:“玉树地震、日本海啸、四川凉山火灾、抗击疫情”等图片,通过这些鲜活的画面,学生的情感被深深震撼,学生的情绪被积极调动了起来,小组合作特别积极,在学生情感升温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问:“你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是什么?当时的情绪反应怎样?”,由于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经历,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会说出自己一些难忘的挫折经历。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教师及时点拨:“挫折是与人生相伴,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既然每个人面对挫折的情绪感受不同,可能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及时调整情绪,正确对待挫折,直面生命中的挫折。课堂实践表明: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学生思考、质疑的基础上,设置梯度,循循善诱,让学生得以拾级而上,逐步提升,既轻松学习了知识,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提升。清晰流畅的教学设计,往往更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应,畅快的节奏、自然的高潮,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自信、更积极,从而实现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二、点燃激情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活动会吸引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气氛变的热烈,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德。所以在设计新课时,我们应积极把握教材特点,通过教学游戏、歌曲、小品、情境创设、案例分析等多种活动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特定情境之中,点燃学习激情。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青春的情绪》一课时,新课可以设置“情绪体验”这个活动: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现各种卡通形象,每个形象后面分别隐藏着如“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暴跳如雷、怒发冲冠、泪流满面、捶胸蹬足、心惊肉跳”等成语。然后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小组意愿选择一个卡通形象,每个小组选2个同学,他们背对大屏幕,另2个同学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表演成语,让他们2个把这个成语猜出来。然后比一比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形象。
通过“情绪体验”这个活动,我发现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也在变化着,当搭档答对了的时候,他们很开心;当搭档配合得不好、回答不出来时,他们就感到很失望。这个活动设计由于符合七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情感得到了体验,同时明白:同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会发生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的心情和面部表情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如果说,心理是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情绪就是这个内心世界的奇妙“窗口”。由于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快达到了最佳状态,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很自然地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三、精心设计 注重体验
新课程强调体验、感悟式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要用大脑去思考,而且还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嘴巴去交流、用双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切身感悟。而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心切,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和运用学生这一身心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与法治的提升。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课《青春的心弦》一课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的烦恼”为题给老师写一封信,结合学生的来信内容教师可以了解很多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也需要教师耐心的一一进行解答,有些需要私下进行了交流、谈心。虽然会花费很长时间,但这样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有了体验,有了心灵的感悟,不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学生敢讲真话,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优化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然要设计这样让学生有体验、有感悟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上要下工夫,不仅不能照搬照抄,还要大胆整合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心态,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兴趣,使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更加精彩生动、情趣横生,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优化教学 收获感悟
活动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教学中如果只顾课堂的精彩,活动设计过多,一节课学生忙于参加各种活动,搞得晕头转向,一节课下来可能什么也没学到,或者说印象不深刻,没有收获感悟,那这样的活动设计就是失败的。在活动设计时,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最好是“一串到底”,即通过一个例子,创设一个个情境,把一个个问题通过活动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来探究学习,激发学生情感,优化教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课第二框《以礼待人》一课教学时,可以将本课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拓展空间”等四个栏目可以整合为一个主题活动:“文明有礼的中学生”,设计四个层层递进的活动(1)播放董卿采访许渊冲老先生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董卿的言行举止,注意细节,归纳出怎样做文明有礼的人;(2)礼貌用语大比拼,说说见面语,感谢语,致歉语,告别语;(3)列举你知道的或是参与过的文明礼仪活动,并说说应注意什么;(4)向学校提几条加强礼仪教育的建议。把教材中的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进行整合创新,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感悟,既节约了教学时间,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也进一步优化了教学,教学目标的完成自然也是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课本进行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立场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从学生需要和实际情况来设计活动,优化活动,生动创设活动情境,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力争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取得最大的课堂教学效果,那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就会更加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就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6月版
[2]《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8月 版
[3]王桂莲.谈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化教学活动[J].学校教学研究,2018(3)
[4]宋彦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初探[J].成功:中下,2018(2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