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必修课,小学品德课的实际教学中,课程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承担着德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要在小学品德课中,注重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引领,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本文分析小学品德课中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希望对提升小学品德课的实际授课效果是有帮助的。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前言:小学品德课的实际开展中,要想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对以往小学品德课中已经不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改进,进行适当的内容延伸,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新技术以及新方法融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提升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的参与度。教师要结合小学品德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情况,为学生营造出轻松的学习环境,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采取有效合理的教学手段,希望对提升小学品德课的实效性是有帮助的。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开展的重要基础
小学品德课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对各类的事物非常好奇,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充分激发,让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才会在小学品德课中保持非常良好的学习状态,加强对课程呢日荣的深入理解。改变以往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的被动状态[1]。比如在《社会呼唤诚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阅读,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然后将其中的观点提炼出来,对学生进行提问。什么是诚信?在实际生活中诚信的意义是什么?你见过哪些违背诚信的现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一些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同学之间相互分享,让学生对文章中要阐述的观点足够了解。
二、教学目标的合理设置给教学提供良好的保证
首先,教师对小学品德课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对小学品德课的知识以及能留有准确的认识,并把握好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2]。为了让小学品德课更加活跃,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让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的参与度。
其次是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将学生的情况与小学品德课教材内容充分结合,提升教学的合理性以及针对性,让教学效果有充分保障。
最后,教师要清晰认识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出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的主体性,并对学生进行分层,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制定出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从而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本的基础上实现进步和提升。
三、设计精巧的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加强师生互动
小学品德课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体验,对小学品德课展开合理设计,并保证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的主体性地位。结合课程的内容以及学生的情况,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看法,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加入到小学品德课中,提升实际授课的效果。
(二)了解学生的实际特点
小学品德课上教师要面对的是小学生群体,思维模式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性格比较活泼。因此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以及有趣的教学手段[3]。让小学品德课的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可以充分融入到小学品德课的环境中,并将学生的多个感官充分调动出来,用创设情境以及辩论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的学习过程更加充满乐趣。
四、让小学品德课融入现实生活
小学品德课的重要定位,是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小学品德课本就是对实践性要求比较强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形成不错的思想品质以及道德素养,仅仅是对课本知识展开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向课外适当拓展,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实践活动,借助对课外实践以及调查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从实践中实现对理论的验证。因此小学品德课中教师要借助各类的资源和平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及调查研究,鼓励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并让学生走出教室,提升学生视野,体会社会上的各类法律制度以及道德标准,并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比如小学品德课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一些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一些环保方面的建议,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环保的重要性。
五、采用有效模式多角度开展教学
首先是改变以往讲解的模式,小学品德课中教师要改变讲解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递,除了直接讲解之外,还可以进行直观展示以及情感传递等,在小学品德课中组织小组合作以及课堂辩论,让学生自主去进行感知,并靠自己的判断分辨是非,发挥出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是角色扮演,有着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创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然后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扮演,对生活化中的一些是非道理进行亲身体验,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有助于对学生兴趣充分激发。
六、与实际相结合
小学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改变,为了让小学品德课更加高效,教师要将课本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充分联系,组织丰富以及有趣的课堂活动,拉近学生与小学品德课的距离,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以及研究,形成对事物的判断。教师要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进行例行思考以及分析,找到合理的应对措施。
结论:总之,小学品德课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及改进,提升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的主体性,对新技术以及新手段适当展开利用,提升学生在小学品德课中的主动性以及学习热情,从而让小学品德课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继业.解析失误 寻因纠错——浅谈小学品德课体验活动教学的误区及其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49.
[2]卢丽妍.培养思维素养,为未知而教——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提问方式的设置[J].亚太教育,2019(04):42-43.
[3]周雪凤.有效活动激活灵动课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活动设计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9,8(02):125-127.
[4]冯美虹.回归生活 感悟生活——陶行知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生活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18(2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