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新课程改革及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教师迫切需要由传统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笔者认为“草根化”研究能够摒弃大而空的课题研究,减少了繁文缛节,多了一些扎实、踏实的关注和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一线。“草根式”研究是我们教师自己拥有面对实践的理论,它之于我们教师格外亲切!笔者以观课、议课为例,希望给教育同仁的研究带来启示。
关键词:观课;议课;草根化;研究
一、教师专业研究——大势所趋
首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颁布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提出的要求。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不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但仍存在着两个重要缺陷:一是往往注重对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整理,这对我们自己问题的解决没有多大实际作用。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此类研究多为教育研究者进行的理论探讨,存在与教师、与具体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以教师自身为资源的自主专业化发展研究极其匮乏。而我们教师真正需要的研究应是一个改进教学实践,促进教育提升的过程,同时把这个研究作为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的双向互动是教师研究的真正内涵。
其次,目前我国中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仍为传统经验型教师,教师转型不仅是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要达到以上诸方面的要求,研究型的教师必须是教育实践的自觉探索者,是教育行为的反思者,是教育理论的实验者与批评者,是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二、草根化研究——我心有主
基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的需要。笔者认为,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金戈院长提出的“草根化”研究,不失为一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何为“草根化”研究,它是是一种扎根于教育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它成活的土壤是学校的教育实践,它与学校的生存发展,与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紧密相关,富有鲜明的“本土化”、“校本化”的特征。它像草根一样,虽然平凡普通,但给点雨水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生长力和亲和力。 “草根化”研究摒弃大而空的课题研究,减少了繁文缛节,多了一些扎实、踏实的关注和研究,直接服务于教学一线。形式上,一改常态,尊重教师的需求和意愿,“自下而上”,“土生土长”,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内涵,充满鲜活的生命力。 “草根式”研究是我们教师自己拥有面对实践的理论,它当然格外亲切!下面笔者以观课、议课为例,希望给广大教育同仁的草根化研究带来启示。
(一)、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博弈。
笔者认为,我们通常进行的教研活动有听课,评课这两个惯用的环节,不利于我们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笔者提倡由听课、评课向观课、议课的转变才真正有利于教师根植于自身教学实践的土壤,从事草根化研究。
所谓“观课议课”文化,就是参与者在观课议课活动中共同认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行为模式。建设观课议课文化,是促进参与人员认同观课议课价值追求,并在观课议课活动中采取彼此理解和接受的共同方式。
1、“观课”与“听课”都是收集课堂信息的方式和手段。
尽管在听课实践中,“听”不仅仅指声音,但“听”本意指向声音。在手势、表情、动作均无能为力之际,人才非使用语言不可。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有这样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55%的面部表情。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是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很显然,仅仅关注声音,我们不能全面地了解交流的效果。
“观”是观察,“观”不排除“听”。
“观”一方面强调多种感官和一定观察工具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多种感官带来的多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语言和行动,情景与故事,状态与精神都是观察的对象。“观”强调“面向事实本身”。这也就是要求一方面“观”不能带有偏见;另外一方面,“观”要恢复和激活人的感受力,观课者要用心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2、“议课”与“评课”是画问号还是画句号的过程。
议课是在观课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他应该是一个画问号的过程。而评课则是在下结论,做判断,他则是画句号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我们提倡评课大致分三步走,说说授课教师的优点,指指授课教师的缺点,给授课教师提提建议。这明显没有将授课者与评课者放置平等的地位讨论。议课的过程则是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有机会在多种可能中理解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3、议课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既要求参与者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老师的思想和行为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形成“互相培养的‘合作性同事’之间的关系。
同时,作为授课者的我针对辛塍一中这位老师的观点,我的理解是:按劳分配、是由公有制经济的所有制形式决定,故其在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为按劳分配;而多种经济制度的存在决定我国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其中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所得应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个道理是很明了的,如果学生仍存在模糊,那么区分是非常必要的,毕竟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分配制度,是教材考点要求。即便在这里不作区分,那么在平时练习中,学生仍然会遇到这个问题。终究是要将问题讲透彻为好,这里的回避,有失妥当。对于这位老师提出的第二个建议,我的确非常认同,毕竟有很多时候,我们老师的包办会引发学生的思维惰性。
议课过程中,教研员应老师,由本节课也提出了看法,对于初三的复习课,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展现复习课才是有效的。她指出:首先应是立足于学生实际的课堂;其次应是立足于时代发展的课堂;最后应该是立足于人文关怀的课堂。
议课就是发现联系。议课是议出多样性。通过寻问,把教的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对话,然后把教育假设,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实现整体改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提升。
三、草根化研究意识的培养——点亮心灯
1、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
从实践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除了从实践的困难中发现问题,还可以从实践的困惑中发现问题,或者从实践的经验中发现研究问题。实践中的困难是在“做”的方面遇到了问题,他的研究目的是解决实践中的困难。
2、在学习思考中发现研究问题
通过阅读发现研究问题,同时不能将眼睛仅仅盯在教育上,要学会从其他学科中学习和借鉴。有时跳出教育来看教育,我们可以获得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新视角,就是所谓的“别有洞天”“柳暗花明”的意外收获。
我们对切身实际问题的草根化研究,就要像在茫茫黑夜中寻找自己的“北斗星”,找到了自己的“北斗星”就等于为自己的未来的教育找到了根,把它应用于实践,用它来照亮未来的教育之路,走在这样的教育之路上,脚下有根,未来就不会迷茫、摇摆,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实,生活更加有自信!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2004年第一期
[2]《中国教师报》2008年4月9日B1版
[3]《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冯月琴,女,汉族,籍贯:四川广元,学历:本科,职称:中一,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