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陈维玮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陈维玮
[导读] 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人们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不断变化。
        摘要: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人们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不断变化。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不再仅仅体现在试卷的高分上,更多的体现在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并应用其中的能力上,这对教师和学校提出了锻炼学生相应能力的高要求。所以教师的意识和教学方式应该逐渐向“生活化教学”的方向偏移,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亦应如此,教师应带领学生共同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把课本中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事件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就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从而锻炼他们把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科学,实施策略
        所有教育阶段中最值得也是必须受重视的便是义务教育的最初阶段-小学,因为小学是学生与实际生活和所处社会相关知识接触的地方,如果小学时,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做的不够充分,那学生又如何再去接受后续的教育,也难以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相对于数学、语文注重理论知识的学科来说,它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更加紧密的,所以在科学这一学科进行“生活化教学”是相对容易的,更容易培养学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并应用其中的能力的。本文从当前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结合小学科学的教育意义提出了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相关策略,以期为其他学校的科学教育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提供更多参考。
        一、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科学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中是一门相对“不重要”的学科,因为它不像数学、语文和英语学科是关系到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的必要学科,所以甚至某些负责科学教学的教师都有一些不重视科学这一学科的思想,这是十分不可取且必须要加以改正的。再者,现在大多数小学科学的教学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教学时间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本知识,学生们很少甚至从来没有自己做实验去或到生活中去验证课本中的结论,而且科学的知识本身就是更偏向实践性和结论性的,比如在讲解水的表面张力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课本告诉学生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告诉学生水的表面张力可以维持水的状态,这对于认知世界还不完全的小学生来说就仿佛是只能看到但不能触摸的陌生事物一样,他们只可以了解到教师说的是什么,但他们并没有实际懂得水的表面张力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也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利用水的这一特性。这就有悖于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和“生活化”的要求了。
        二、小学科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生活化教学”最重要的意义便是把“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种观念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锻炼与之相关的能力。科学是小学学科里与实际生活相关性最大的学科,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仅仅是停留于课本知识的形式化教育,学生们是不能真正理解并运用这门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是让教师站在与小学生一样的知识层面和生活阅历的角度上去传授知识从而让学生产生对科学、对实际生活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的、积极的去发现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事物,而后对这个事物产生思考并寻找问题,最终让学生拥有解决这些实际科学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学科的深层意义。
        另一方面是意义便是培养小学生对于学习和知识的兴趣从而为后续的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生活化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本身就是心智处于发展阶段且处于对世界好奇状态中的,科学知识的特点便是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而学生正是通过这种运用的过程发现乐趣、得到鼓励,所以就会产生兴趣并不断加强这种兴趣。
        三、“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教学开始前的生活化导入
        教师首先不准确告知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而是把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转化为任务要求学生去观察并记录,比如在为学生讲解一天内不同时间物体的影子长短变化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一天分早上、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去观察自己的、家人的影子或者旗杆这类固定不动的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变化,用米尺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首先由每个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对学生们的发现加以总结后再去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这让学生获得更深刻知识的同时拥有参与感。
        2.课堂中的生活化联系
        课堂中生活化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把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最推荐的方式当然是通过做实验。就前文中提到的水的表面张力这部分知识来说,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几个塑料杯还有硬卡纸和纯净水,当塑料杯中装满水时在杯口覆盖硬卡纸,然后快速把水杯倒置,学生们来观察水杯中的水是否流出来,实验成功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重新进行上述操作,对于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加以鼓励而增强其学习科学的兴趣,对于不成功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讲解知识与其共同分析原因并帮助学生再次实验。
        3.课后作业的合理化布置
        传统的书写作业并不是适合于小学科学的作业模式,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水的物态变化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先在课上把冰、水、水蒸气的如何互相变化讲解给学生,课后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利用家里的冰箱、电饭锅观察水的三种形式转化时的温度、形态特点等等,通过课后作业加强课上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师应认识到科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重要性,积极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抓住课前、课上、课后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机会,创新知识讲解和运用的形式从而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其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柳红.试论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20(08):167-168.
        [2]王明景.“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0):184.
        [3]张露露.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189.
        [4]黄传军.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C]. .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