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小组合作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鲍锋
[导读]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不仅所处的地位不同,而且教师和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摘要:在传统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教师和学生不仅所处的地位不同,而且教师和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由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路去管理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过多干扰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容易与学生产生过多的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班级的管理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关键词: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横度的延伸,“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广受欢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旨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班主任其教育理念要紧随课程改革,在实践与探索中不断使得自己的教育管理方案更贴切,更适用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小组合作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充分挖掘班级管理中的各种资源。应用小组合作进行班级管理会得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一、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运用小组合作进行班级管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各个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班级的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自觉遵守班级纪律。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下,将班级制度细化为小组合作管理制度,使班级制度更加细致,更加容易规范学生的学习及行为习惯。更加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各类文体活动,为班级争荣誉,以期通过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塑造优良的班级风貌。
(二)增加了学生的归属感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而青春期的孩子的个性特点表现为好表现、爱竞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班级管理不但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平台。学生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由原先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在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如何经营自己的小组,如何使自己的小组变为优秀的小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力争为小组增光添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更关注自己在团体中即小组中所树立的威信和所发挥的价值。
(三)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小组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并逐渐掌握班级管理的主动权。每个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可以根据小组组员共同研讨后制定的小组目标及小组管理制度,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作为一个小组的组员在和其他组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小组的各种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获得成功的经验,而这方面的经验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形成更积极的合作意识,而且个人的能力得到挖掘和锻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最终实现学生的主动进取、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


二、班级管理更加有效
        运用小组合作进行班级管理,班级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从而使班级管理更加有效。
(一)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提高班级整体成绩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能优化教育资源,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策略。在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思维得到交流和锻炼,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随着教学的深入,小组成员都树立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完成自己功课的同时会有意识的去帮助小组其它学习成绩较弱的学生,而且在给别人讲解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学科知识点的巩固,也能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
这种小组“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和“学困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也无形地促进和巩固了“优等生”的学习,其次可以增强“中等生”和“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让这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进行转变,从而提高班级整体成绩。
(二)常规管理更加有效,减轻班主任的管理负担
        传统的班级管理,学生一般都是扮演着被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管理的对象,教师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天敌”的形象,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去做什么,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说的去做,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时更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一些学生甚至专门和教师作对,表面上顺从,背后不从,这种“两面派”的做法往往让班主任焦头烂额,更有甚者,有的学生甚至当面顶撞老师。因此班主任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管理学生。小组合作管理班级,班主任将管理权下放给小组长,以“调控”的方式来“管理”学生,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的需要和成就,从而减轻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负担。
(三)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利于班级管理
        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基础是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作为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更是朋友,伙伴的关系。学生愿意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敢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想法及见解,学生与教师之间彼此的信任,能够跨越彼此间无形的鸿沟,消除彼此间的隔阂。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师生在参与班级管理中的民主,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而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才能真正的有机地融为一体,才能有助于将小组合作运用到班级管理中,从而使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更加有效。
        运用小组合作进行班级管理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参与班级管理加强了合作意识,激发了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在提高了自我约束的能力的同时也更好的挖掘了自己的潜力,而且学会了合作、管理、竞争、以及自我激励,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沙燕.体验式教学应用于辅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7,(03):31-33.
[2]王映朝,杨晓萍,兰春梅,张烨,吴开蓉,周瑞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8,(15):185-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