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边毅
[导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设计为关键点的课程教育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设计为关键点的课程教育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任务设计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了更好地发挥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价值,锻炼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掌握水平,奠定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基础,教师要将任务设计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合理设计与学生学习特点和需要相符合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驱动和指引之下完成学习目标。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在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进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引起了高度重视,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大了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始推广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指导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消化所学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学习动力。为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将任务设计作为要点,对任务设计的质量与有效性进行把控。
一、任务设计要凸显目标性
        任务驱动法的落实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核心任务开展学习活动,而这个任务就必须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同时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这样才能够增强实际教学的指向性,让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总目标框架之下对总目标进行细分,划分成一个个小目标之后,将学习内容细化设计成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达成了教学和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网页制作时,因为本节课程包含的内容比較丰富,有网页连接、修饰、文件存储、图文编排等。为了保证设计的任务符合整体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综合性的网页制作任务,之后将网页制作当中的内容模块进行划分,分解成小任务,让学生分步骤和有秩序地完成,进而达成整体目标。通过带有目标性的任务,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在学习方面更具针对性。
二、任务设计要具备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假如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不高,自然不会深层次地对其进行探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方法。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本身缺乏自制力,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假如事物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吸引力,是难以促使他们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任务时,需要将趣味性作为一项关键原则,运用趣味性强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顺利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例如,在教学演示文稿制作这一课程时,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校园文化节为主题制作演示文稿,同时提出要把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让其他同学和教师可以观看欣赏。这样的任务设计方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学习和任务探索中,保证学习质量。


三、任务设计要体现操作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有着很强的操作性特征,而且要想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诸多知识与技巧,就必须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达到目标。以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常常用示范的方式为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其结果是学生听得懵懂且不能够掌握实践操作的方法。假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上机实践操作,其效果将会非常显著且事半功倍。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要求,可以通过为学生提出操作性强的任务,鼓励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方法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操作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用启发指导的方式练习班级简报设计的内容,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讲授和操作示范,接下来,则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让学生运用多元化的文字处理技巧,优化自己的作品,还可以打印出来在全班展示,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课程的操作价值,也在操作当中感受学科魅力。
四、任务设计要彰显生活性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保证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上,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就要将生活性作为一重要的设计准则,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学习需要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将学习信息技术和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贴近生活的任务能够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学生的抵触情绪,提高学生整体的配合度。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画图教学时,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尽可能地从学生生活当中选材,为学生营造生活化的情景,鼓励学生能力的发挥。小学生对他们周围的生活比较熟悉,于是教师可以设计以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画图任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制自己理想当中绿色生态环保的家园。
五、任务设计要提升层次性
        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不能够要求一蹴而就,更不能急于求成。假如在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将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非常难的。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将一个复杂知识进行分解,转化成为小知识点,然后把小知识点转化成为任务,保证任务之间存在着关联和循序渐进的规律。这样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可以向深层次更近一步,也能够顺利完成深层次的学习任务,奠定知识技能的综合提升基础。例如,在教学剪贴图形时,本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重难点比较集中,要想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教师可以设置分层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复制粘贴任务,第二个任务是翻转旋转任务,第三个任务是图形创作任务,而这些任务逐层展开,设置一定的梯度性,可以构成一个完整任务链,让学生踏着阶梯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
        任务设计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落实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只有提高任务设计水平,有效满足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需求,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具体而言,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实际需求,确保设计出的任务具备目标性、趣味性、操作性、生活性与层次性。
参考文献:
[1]马利伟.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J].教法学法新探,2015,(8):86-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