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张灵芝
[导读]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全面素质的轨道上来。国家教委明确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必须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教育虽然包括审美、雕塑、音乐、艺术、戏剧、文学等,但在学校教学这一块人们往往将艺术教育与音乐教学划上等号。这样的认识虽然是偏面的,但从另一方面也反应了音乐学科教学与艺术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诚然,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中需要借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欣赏音乐之美,需要借助戏剧的艺术和美术课中学到的构图和雕塑的能力为表演服务等。但就传统的音乐学科教学很难完成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使命,甚至会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以往我们将各学科教学割裂得太死、各学科教师间缺少沟通,也缺乏把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需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加强立体化教学。那么如何加强呢?我们应力改传统音乐学科的教学模式,善于做到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或将学生在各学科获得的知识经验,融汇贯通地运用到音乐学科的教学之中,为我所用,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服务。
        一、借助于美术的视觉艺术,变抽象概括为具体形象,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激发兴趣。
        音乐与美术都是感觉的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虽各有其特点,但差异中又存在着共性,如果两者结合,变听觉感知为视觉感观,便使学生视听结合,更好地理解抽象的作品。教学中应借鉴美术强烈的视觉效果弥补其理解作品的困难。
        我在教学一些歌曲时,如果歌词内容较适合画成一幅画的,我就用粉笔画和简单的装饰卡片组成一幅附合歌词内容的黑板画。在特定的环境里教学有益于学生体会歌词内容。实践证明,一曲一景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教师通过绘画符合歌词内容的图画,如教学《春天里》时,在黑板上用彩笔先画个太阳,然后教师按照歌曲的节奏念歌词,进行师生问答。并贯穿节奏练习,使学生不但熟悉歌曲节奏,而且领会了歌词内容。这为学生表达作品作了有机的铺垫,春天的蓬蓬生机在明快的旋律中得以释放出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活跃。
        欣赏课时,乐曲没有歌词,它是运用音响、节奏的旋律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是生动形象的,但其表现形式却又是高度抽象的,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呢?我认为应用图片、颜色、图解给予视觉的直观,使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如《牧童短笛》,我在学生欣赏时,把《放牛娃》的录像带同时播放,电视上出现牧童放牛、吹笛、戏水的画面,学生从画面中,体会到牧童对生活的热爱和大自然美好的愉快心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再通过让学生用涂颜色(红、黄、蓝、绿……等)的办法来把自己体会到的情绪表示出来,如红色表示牧童热烈奔放的情绪,黄色表示牧童随着牛的缓慢步子,吹奏着笛子悠然自得的心情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最后让学生根据欣赏内容作三幅想象的画,学生可一边画一边反复听作品,玩味作品的美。
        二、运用阅读教学中“以语悟情,以语激情”的技巧,使学生溶感情于音乐作品中,不仅有利于感受和表现作品之美,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操的培养。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如果在音乐教学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失去艺术魅力。俗话说:“言为心声,音为心语。”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来完成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要一往情深,教师的语言、神态要充满对音乐的浓厚情趣,同时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安排设置语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氛围中,和谐自然地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如授五年级《春风》一课时,教师在放映‘春光美景’的录像(配有“春风”歌曲的伴奏音乐),边动情地朗通:“春天,冰雪消融,万物苏醒,到处充满了生机,孕育着新生命。春风,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当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时,唤醒沉睡中的万物。吹得枝头笑颜开,吹得小草点头笑。”通过教师优美的阐释语,学生个个翘首凝视,赞美之情不约而同地油然而生,把学生们带到一个美好春光的情境中。
        歌词是一种诗化的语言,是一种极其凝炼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歌唱的基本功体现在咬字、吐字、归韵、收声等方面。要使学生的歌声纯、清、远、美,就必须在咬字、吐字上下功夫。我国传统音乐有“依字行腔,以字行腔,字正腔圆”之说。在唱歌前,让学生进行咬字吐字训练,让学生细细揣摩,体会歌词深刻的内涵以及所蕴藏着的丰富的情感,通过感情的体验去把握歌词语调、语气的轻重缓急。意大利流行一句格言:“谁朗诵得好,谁就唱得好。”歌词读得好,歌自然唱得声情并茂,滲透着无穷无尽的美。
        三、既要体现音乐作品的特性,又善于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我所用。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学上需要多种艺术手段,我们应该突破单一的音乐范畴,把与音乐学科相关联的文学、美术、甚至体育、常识等学科的有关教学的手段和在这些学科中学生获取的知识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去。使学生不但能提高音乐修养,同时也能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音乐教材中选用的歌曲、乐曲几乎都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内容它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感召和影响是很大的。如欣赏《渔舟唱晚》,孩了们不仅品味了乐曲高深美妙的意境,更了解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如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亿万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激励大家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等等。如音乐教育(包括业余时间合唱、舞蹈的排练)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协作、柔初、宽容、同情、进取等心理品格,这对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及长大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大有好处。
        同时,教材中智育的含量也相当大。一首《大树柱你有几岁》告诉你关于树龄的常识;至于欣赏《黄河大合唱》,除了解作者黄河、黄河的船夫外,更要翻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可歌可泣的历史。歌曲《彩色的中国》使学生了解地图上那碧绿的是草原,金黄的是沙漠,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乐理知识切分音的教学│××?│也可以用体育口令“立正?”,│×××│用“向左转”来类比。
        四、突破时空观念,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传统、陈旧、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传播知识的阵地局限在课堂,窄小的时空,无法也不可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电视传媒的普及,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内知识的有限性和课外生活的无限性。如果我们能立足于课内,把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有机地于课外的知识融合,并加以适当的点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面,相得益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
        总之,音乐与各科均有联系,其教学方法虽多种多样,但殊途同归同归,都是为培养学生整体素质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的,特别是在运用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这种联系显得更为必要,同时也提供联系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动一些脑筋,灵活地把文学、美术、舞蹈、体育等知识融汇贯通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