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兴趣为桥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李雪梅
[导读] 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都来自于创新发明。
        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都来自于创新发明。“创新”正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研究和发展的主题。而“兴趣”则是“创新”最好的老师。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渴望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而逐渐形成的。当学生获得自己知识结构中所没有的新奇信息和产生不和谐的信息时,就会产生要弄清楚的认识动机和行为,而新知识的获得与不和谐的消除,会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体验,从而达到促使学生继续学习以求进一步满足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兴趣是最佳动力,具有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的作用,能促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抹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实际情况表明:兴趣使人勤奋,勤奋使人成才。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桥梁。
        全新的《美术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培养创新型的美术人才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她降低了以往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强调多学科的沟通和整合,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肯定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桥梁。结合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理解课标的精神,贴近学生的生活,支持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
1、结合课标,拓宽认识范围,扩展创新学习范围。
        在现代教育提倡“走出书本,走出校园”的形式下,美术教育也应当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既要承认教材对学习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材的局限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领会精神,开阔思路,拓宽认识范围,发展学生想象力。
2、兴趣第一,为创新铺设道路。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人的意识也在变。当今学生生活在崭新的时代,受着现代环境,现代生活的熏陶,感受着新的时代气息,从而形成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对事物的独特感知,对未来的独特愿望。如:他们想有足够多的鸡腿吃,就画出了长有几条腿的鸡;想住宅方便,就设计出了能够移动的房子;想去宇宙探秘,就画出了对未来的向往……这一些愿望又岂能是达·芬奇、唐伯虎那个“应物象形”的时代所具有的。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让学生走教师为他们安排的路,而是要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下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因此,我们只有紧随时代的步伐,走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用心去聆听他们的诉说,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坚持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原则,把学生引上创新的道路。
        教育学、心理学认为;教育要发生作用,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出发,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许多教育者都曾经历过教育上的“断轨”现象——就是由于忽略了学生接受能力和实际水平,忽略了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均衡性,而形成了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和统一要求,从而导致许多绘画兴趣浓厚和绘画天赋较高的学生半途而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经历:好奇——求知——爱好——入迷——追求的发展阶段。因此,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理解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量变到质变的步骤,通过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学生绘画兴趣的可持续发展,把学生引入创新的大门。
三、赋予难度适当的挑战性绘画,促进绘画兴趣的高涨,引导学生逐步创新。


        我们都不曾忘记这样一些奇怪现象:体育常规训练中,学生总是不太尽力;但是换一种方式——拔河,我们会发现呐喊声震天,学生用足了劲,哪怕汗浃背也依然兴致十足。这一现象说明,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学生是愿意积极参与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正常人都有具有好胜心理,难度适当,有挑战性的美术教学,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创新。例如:在教学中我教学生画小象,要求学生添上环境,写上题目,设计色彩。这个建议得到了全体学生的赞成,不一会儿,一幅幅“白色的小象”、“蓝色的小象”、“可爱的小象”、“喝水的小象”、“照相的小象”就跃然纸上。创新在挑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满足学生的成功感,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注入动力。
        兴趣需要成功来激励,成功需要兴趣来实现,二都是相辅相承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兴趣和成功来促成。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尤其是兴趣还不稳定的小学生。学生需要成功来引起兴趣,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又能促进他们成功。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容易成功的事物最有兴趣,一旦成功就会产生喜悦,而喜悦又能激发兴趣,促进成功,成功是兴趣的动力。满足学生的成功感是多方面的,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
1、安排容易成功的绘画让学生练习,体验成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实践证明,学生总是对容易成功的绘画有兴趣,对不容易成功的绘画不易产生兴趣。不易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我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让学生先尝到甜头,在绘画水平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逐步加深难度,特别是想象力的比重,提高绘画质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步上新的台阶。
2、以肯定的方式为主评价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获得自信。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需要自信心才能发展。实践证明,肯定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无论学生在希望得到肯定时,还是面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自卑时,我都会肯定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画好画的自信心。
3、竞赛获奖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强心剂。
        学生的创新绘画作品不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的赞许,更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权威部门的认定。在工作中,我总是争取各种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级绘画竞赛,并有数十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奖励。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对自己的要求也越高了,也鼓励和影响了周围的学生,带动他们画好画,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对创新学习产生进一步的要求。
五、以艺术的语言启迪思路,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
        我们能体验文明礼貌的语言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应该能够认识到委婉的艺术教学语言的功能。批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在教学中不容有挫伤学生积极性的事情存在,我们就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采取一些肯定、建议的方式加以引导,学生会从这些语言中懂老师的期望,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创新的目的。例如:“你能画大一点吗?” “你还能画些什么?”学生在这种鼓动性的语言的影响,好胜之心没然而生,会响亮的回答一句“我能!”“我行!”实践证明,委婉的艺术教学语言,是吸引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总之,兴趣是“桥梁”,创新是目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重视兴趣的桥梁作用。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兴趣发展的阶段:好奇——求知——爱好——入迷——追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逐步培养,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思路,既注重兴趣的培养,又强调想象力的丰富和发掘,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