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课中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06期   作者:方霞
[导读] 从表层上看,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法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
        摘要: 本文通过教学实践,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地搭建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支架, 通过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阅读课中的实践与应用,以期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并取得教学实效。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法   初中英语  阅读课  实践应用
        一、问题提出
        英国思想家培根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耳熟能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事实上,阅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把语言符号通过心理认知转换成思维符号的复杂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过程时,必须提前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思想状态,并考虑从多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 “学”是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 ,而教师的 “教”则是搭建一个个必要的 “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建构自己,不断形成新的能力 (谢慧萍,2008)。因此,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地搭建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又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的支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学生对阅读产生的畏惧感和焦虑感,提升对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为此,笔者提出“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阅读课中的实践与应用”的课题研究,以期在教学中取得实效。
        二、模式探究
        笔者认为,支架式教学法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实现由知识传授型到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的转变,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上世纪8O年代末 ,国外学者就开始了关于策略教学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建立了许多教学模式。其中,英国学者 Oxford就提出了“八步教学法”。
        这八步分别是:(1)把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及其学习时间 ;(2)选择适当的策略教学 ;(3)考虑多种策略的结合;(4)考虑学习动机;(5)准备教学材料及安排教学活动;(6)进行完整的策略学习训练;(7)评价策略教学内容;(8)修正策略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这一“八步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 ,笔者把它修改为一种以支架式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阅读策略教学模式,这个教学模式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策略研究
(一) Pre-reading:建构支架,感知文章
        案例片段一:
        以九年级Unit13 Giving and receiving gifts 为例,在热身导入部分,教师在简单讲述了自己收到生日礼物的心情之后,引出“doing something makes somebody adj.”这一表达情感的语言结构,然后提出“what gift did you receive?”和“how did you feel?”两个比较简单的回答,请学生运用上述语言结构回答。回答第一个问题很容易,但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学生就会产生疑惑:表达情感的形容词有哪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既有的语言水平做清晰的判断和评估,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去来提供相应的支架教学,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梳理出表达情感的一系列形容词,让其自主选择使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了头脑风暴的方式,很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让学生在表达情感时有了依据和参考,尤其是 uncomfortable,embarrassed,guilty等这几个学生可能还没学过的单词,使得 “Doing sth. Makes sb.adj.”这一语言结构不再空洞,让学习者有话可说,有利于提升语言体验和运用的信心。
    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要懂得诗词,一定要知人论世。其实,不仅是诗歌,许多作品,要读出其丰富的深层内涵,必须联系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等。而学生由于精力、阅历、视野的局限,对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了解得不是很充分。这时教师就应该充当好师生对话服务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查找或直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背景材料。
        案例片段二:
        如九年级Unit9 Do you know when basketball was invented?一文为例,由于该文是介绍篮球的历史和篮球的玩法,因此教师课前安排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等途径搜索有关篮球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课前热身,通过这一背景支架的构建,使得学生对将要学的文章有一个大致的感知,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 二 )While—reading:进入情境,初识庐山真面目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已构建背景支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全文的语篇结构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学习活动,搭建文章框架。
        案例片段三:
        以九年级Unit7 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为例,对于该文,可以通过概括段落大意帮助学生构建语篇的框架。通过略读 (skimming)要求学生:
 Go over the passage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agraph1:We all dream and hope about something.
Paragraph2:…
……
        通过对全文第一段大意的示范性概括 ,让学生概括其余四段大意可以使他们构建对课文整体理解的框架,从而迅速进入阅读情境。为了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语篇的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 ,





(三) While—reading:鼓励独立探索,适时引导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认知主体位置。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及生活中碰到的困难 ,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并独立解决困难。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要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案例片段四:
        仍以九年级Unit7 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为例:
        了解语篇的框架结构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并提问:
1.Why do some students want to start work as soon as possible?
2.What is important to students about the work they do?
3.What example is given of an impossible dream?
        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张 mind—map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
       
       
       
       
       
       


        案例片段五:再以八年级上Unit9 Section B 3a 为例:
        该课目标明确,教师围绕“The sentence which tells us the main idea is a topic sentenc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body should support the topic sentence.”这两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注意词汇、句型转变到关注文章结构,借此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路和阅读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一篇有关李云迪的文章,并向学生出示一张李云迪的图片:
        随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The sentence which tells us the main idea is a topic sentence. The information in the body should support the topic sentence.”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给学生提供两个 Topic sentences,要求他们找出支撑这些主题句的句子。为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让学生阅读一个主题句和两篇文章,让学生判断哪一篇文章更符合主题句,并说出理由。
(四 )Post-reading:协作学习, 提升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具体指导是学习者发展必要的支架。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 (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但是,随着学生对语篇的全面理解能力的逐步提升,当他们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时,支架就要逐渐移走,给学生更多的意义建构空间。
        案例片段六:
        以九年级 Unit7 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为例,课至尾声,教师鼓励学生讨论:
1.Is there anyone in the world who does not hope or dream?
2.Might the dream of Chinese teenagers b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teenagers?
3.Can dream come true?
        案例片段七:
        以八下 Unit6 I’ve been studying history in China.为例,在While—reading环节,教师利用mind—map 帮助学生梳理故事中的主人公,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体过程及感受等要素,但在随后的Post-reading 复述环节,教师用who ,where, when, how, what 等要素词替代先前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案例片段八:
        再如八年级下Unit4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为例,在该语篇理解结束后,教师可指导学生:
1.Discussion:Is Yang Lei silly or not?
2.Role play: If you are Yang Lei, what will you do to tell your parents about your decision?
        在这些任务的设计上,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探索,撤去了先前课堂上搭建的各种支架。学生通过内化支架,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和在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
        (一 )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提高支架输入质量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支架式教学法要突显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联系,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并在阅读课新课导入时,根据实际学情,为阅读课的教学搭建支架。对文章主题涉及的背景知识要有清晰的呈现,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但也不要过深过难,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要避免出现支架过度和支架不足的现象,影响学习目标的实施。
        (二)重视互动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
        学习者通过有效的互动,特别是与同伴或教师的交流,可以自然形成并拓展语言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先是通过教师的搭建 ,师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由 “实际发展水平”逐步向 “潜在发展水平”转化。其次,通过生生之间的讨论或表演,教师逐步退出,撤掉脚手架,把空间留给学生,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逐步提升。这种互动过程已经不再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纯粹性学习,而是一种集学习和社会交往为一体、具有真实交际活动特征的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互动环境 ,这对于缺少英语交流机会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从表层上看,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法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但不容忽视的是,支架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教学是一项复杂的行为,教师不仅要在教学理论上武装自己,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检验,注意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只有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潜在能力及自己在教学各个阶段的作用 ,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才会实现。教师必须课前精心备课 ,清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现有的学习水平,搭建出适合学生的各层支架,准确界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度、适量地给学生布置任务,提供帮助,才能够置学生于较容易获得个人成功的教学环境中,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成功体验,进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H.D Teaching by Principle: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6-29
[2]. 王笃勤.教学设计中如何搭建支架[J].英语教师,2009(2)
[3]. 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卢婉红.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开展成人商务英语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111
[5]. 谢慧萍.支架理论在英语合作学习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