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学校重视。本文将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在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优势,重点探讨通过何种措施能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进行融会贯通,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关键字:核心素养;信息技术;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分别是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如何发挥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掌握地理核心素养,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深入探究。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将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效力
(一)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
地理学科的内容复杂多样,一方面很难通过黑板进行充分展示,另一方面地理学科中概念理论性的知识晦涩难懂,传统讲义很难在短暂的课程内解释清楚。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地理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依托于互联网资源找到丰富的地理科学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并且通过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方式展示出来,不仅能把课本范围的知识点讲清楚,还可以摆脱传统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制约,延展到课外新领域,开拓教学的新视野。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注入式教学法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说听的模式为主,这种单向灌输的授课方法相对枯燥乏味,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涣散,教学成效不佳。
集声、光、色、像、图等元素为一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能够达到生动活泼、析理入微的教学效果,通过幻灯片、短视频等电教媒体使地理学科知识得以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将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
(一)增加授课素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
人地协调观主要体现在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大多引用课本教案,素材相对较少,课堂展示效果枯燥乏味。因此,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素材,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多加应用案例示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素养。
例如,在讲到“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时,教师可以结合网络新闻素材,让学生从大气污染的现状、成因和应对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们认识收集检测大气污染数据的方法,了解大气遥感技术网格化布点的规律,读懂空气质量指数的数据,分析判断主要污染源头,并给出解决措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从现实素材中切身体会到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二)借力制图软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
思维导图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一种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整理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脉络。过去教学技术落后,导致思维导图知识结构比较抽象。随着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应用,各种专用软件帮助老师突破了板书的空间局限性,帮助学生梳理关键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例如,在讲授“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课程中,老师通过应用Ⅹ-Mind软件将思维导图展现出来。设置荒漠化、水土流失两个分支,再分别从表现、成因、危害及防治四个方面设置小分叉。通过网络图片展示现实案例,考察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的现状,引导学生讨论我国出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现象的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再让学生讨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和具体防治措施。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更好地展现知识框架和复杂关系,帮助学生梳理完善的地理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
(三)构建图像要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区域认知是学生运用地理区域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地理课程的基本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域地理中的人文景观、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地理图像是教师展示区域地理事物的重要途经,包括地理分布图、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等多种类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多层面、多时段、多流程的动态图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对比,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
例如,在学习“城市与城市化”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同学们认识到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化问题。用高德或百度地图APP,通过2D平面图、卫星图、3D俯视图、全景地图等图层现场展示所在城市的自然地形、建筑分布以及交通线路,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还可以通过地图比例的伸缩,对比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差别,讨论不同区域城市化的特点。教师还可以搜索不同国家的多种地图,比如气候分布图、水文地图、地形图等,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区域的不同进程。通过多主题、多图层的地图展示,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四)网络信息检索,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课程中获取的能力。但传统教学模式中地理实践活动多存在形式化,学生能力得不到切实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途径,有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
例如,选修课“做一个合格的现代游客”,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各地旅游风光,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为旅游目的地,通过携程、去哪等APP了解西安每个景区的特色,思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的旅游需求;通过门户传媒、微信公众号等智慧场馆收集信息,了解旅游攻略;通过铁路12306,滴滴出行等智慧交通了解旅游地的时空可达性;再结合自身时间和经济能力做出旅游活动计划。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帮助学生完善旅游活动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念下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不可或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谭慧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4).
[2]王泽江.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好家长,2018(99):100-100.
[3]张辉.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 000(005):108.
作者简介:张立平(1982.10-),男,汉,江苏常州人,大学本科,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邮编:213300,研究方向:地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关键问题解决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为B-b/201?8/02/66?????